首页

中医胃热证的研究进展

点击:0时间:2021-06-10 18:16:11

刘博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尤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国家逐渐加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医院作为救死扶伤、改善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医疗机构,是当前人们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本文展开对中医胃热证的进展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当前中医胃热证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医治疗胃热证取得的疗效,以便为日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奠定基础。本篇文章主要对胃热证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并着重从不同方对中医胃热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中医胃热证 临床表现 研究进展

前言

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胃热证逐渐成为医学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学研究认为,胃热证是微胃热证状发展进程中,对于胃热病理的阶段性诊断,通常会伴随胃脘灼热和牙龈肿痛等,引发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对于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本文关于中医胃热证进展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为实践性研究意义,通过对胃热证相关内容的深入性分析,从不同方面展开对中医胃热证的研究进展的探讨,能够为日后提升中医胃热证治疗水平提供宝贵的建议。

1 胃热证的相关内容阐述

1.1 胃热证的内涵

胃热证是医学临床中胃肠道疾病中的主要病症之一,尤其在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生活方式逐渐转变的新时代下,胃热证的病发率也得到明显提升。从某种角度而言,胃热证是由于患者在饮食过程中,服用过多偏辛辣、温热以及肝郁化热的食物,从而导致患者胃肠部位存在积热现象产生的病症。通常情况下,出血性胃炎、便秘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都伴有胃热证现象。

1.2 胃热证的临床表现

胃热证在发病期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面红身热、口干并且口臭、心烦意燥等,主要生活表现为吃食以冷饮食为主、小便少并且发黄等,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具有不良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医学中将胃热证分为胃热和肠热,胃热主要是以胃脘灼热并且疼痛症状为标准,肠热则主要以大便干硬并腹痛腹胀为标准。在对胃热证进行治疗时,要充分对胃热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加以掌握,并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判定其胃热证的类型,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2 中医胃热证的研究现状分析

2.1 中医胃热证的病理研究现状

中医胃热证研究过程中,首先是从胃热证的病理方向着手进行研究的。学者吕国凯,于河,董斐等人[1](2014)在研究胃热证时指出,胃热型的胃热症状下,其胃粘膜呈现红白相间的颜色,并且主要以红色为主,胃粘膜上呈现出弥漫性充血,而溃疡的表面看看有厚苔,粘膜附近均呈肿胀形状。学者李莉在研究中对胃粘膜展开了辨证的分型分析,通过观察患者胃热型胃粘膜的形状和颜色,发现此胃热证类型下的患者胃粘膜呈现出表面干燥,周围肿胀的现象。根据对胃热证的病理研究发现,不同疾病引起的胃热型胃粘膜表征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都具有胃粘膜弥漫性充血的特点。通过对中医胃热证的病理研究可知,在对胃热证实施有效的治疗前,需要对胃热证发生的病理原因进行分析,尤其要明确其胃粘膜充血情况,并根据病理原因和充血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

2.2 中医胃热证的经络腧穴研究现状

在对中医胃热证进行研究过程中,诸多学者均在不同过程度上发现,胃热证患者的温度失衡与寒症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学者李莉,王晓东,李波等人[2](2014)在研究中医胃热证时认为,中医胃热症经络腧穴温度失衡下的相关特点,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太渊、冲阳左右温度失衡与热症相关。上述学者在展开研究时,抓哟对胃溃疡型的胃热证经络腧穴展开研究,并以大鼠为实证模型,经穴辐射热和氧分压的的检测证实,胃热证和胃寒证与单纯溃疡的大鼠具有显著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胃热证基础上大鼠中脘穴温度不断升高,其代谢水平不断提升;而胃实寒的症状则与胃实热的症状相反。现阶段中医胃热证的经络腧穴的研究成果,从侧面体现了胃寒证在胃热证中医治疗时的作用,为中医胃热证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 中医胃热证的生物物理研究现状

在探讨中医胃热证生物物理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时,学者李莉,王晓东,代小娇等人[3](2014)在研究中,对胃病患者的胃电图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发现实热型的胃病患者在餐后胃电振幅明显增高,并且与无胃病的健康人相比具有较大的提升。而虚寒证的胃病患者则与其相反,在餐后的稳点振幅明显下降,并且与健康人相比具有大幅度下降。通过对实热型胃病和虚寒证胃病患者的胃电图频率相比较发现,胃热证患者在餐后容易发生胃肌兴奋的现象,主要体现为由于胃热证患者胃部温度较高,其在餐后的收缩力急剧增强,胃对于食物的负荷性刺激反应加剧,以此导致胃热证患者在用餐后胃部具有一定的收缩能力。

结语

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近年来,中医学界逐渐加强了对胃热证的相关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中医胃热证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胃热证的内涵及其临床表现展开了叙述,并从中医胃热证的病理研究现状、中医胃热证的经络腧穴研究现状、中医胃热证的生物物理研究现状等方面,展开对中医胃热证的进展探究。期望通过本文对中医胃热证相关内容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为日后提升胃热证的治疗效果和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国凯,于河,董斐,等.胃肠积热证内涵之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4(10):1241-1244.

[2]李莉,王晓东,李波,等.玉女煎对大鼠胃热阴虚型血热证候的疗效作用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08(01):16-19.

[3]李莉,王晓东,代小娇,等.大鼠胃热阴虚型血热证候的建立及经典方玉女煎对其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02(09):2306-2308.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