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途径

点击:0时间:2021-05-17 17:13:02

杨集梅

【摘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简析了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并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实施方面详细的叙述了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一、浅析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含义

在20世纪末的西方,积极心理学开始兴起,它的创始人是马丁·塞里格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所谓积极心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普通人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评价人性中的积极因素,充分挖掘人类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以促进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心理学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是研究一些负面的情绪和行为,治疗一些心理疾病;第二是尽可能地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也更加有价值;第三是挖掘并培养人类中好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当今时代快、浮躁的特点,现代心理学更侧重于研究抑郁、焦虑、偏执等消极心理,进行一些心理治疗方面的工作,对于人类固有的一些潜能以及积极因素研究的就相对较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除了进行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外,还应该关注人类的满意度、幸福感、希望和乐观等积极的东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到方方面面。

积极心理学开阔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为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它也为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途径

1、明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积极心理学中,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人能够在那种情况下做出良好的反应并积极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这是一种非常丰富并且积极的情况,它不仅仅只是没有心理疾病而已。总的来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以促进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考虑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结合积极心理学三方面的作用来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主要是让他们掌握一些基础的心理知识和调适方法,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学会自我管理以及对时间进行管理。而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交往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并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以便他们未来的生活过得更加顺畅。大四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有些同学会选择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有的则会继续求学、考研,还有他们会面临毕业分离的感伤,所以主要是通过一些测评,让他们做好入职或求学前的准备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下一个挑战,缩短适应新环境的距离。

2、丰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个体积极品质中,美德和力量是最为核心的,它也是战胜心理疾病和控制负面情绪的有力武器,而在积极心理学中,它也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积极的心理因素,所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为培养积极、乐观的品质,使大学生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惯于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具体来说,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积极的人格品质。其中,积极地情绪体验包括幸福感、希望、乐观等,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会让人身心愉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地人格品质会让人在各种逆境中做出更有效的决定,从而提高个体的积极适应能力。

3、拓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首先是自助式的心理教育。积极心理学中,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固有的积极因素,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都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所以可以采取自助式的心理辅导、心理暗示以及心理训练等方式,加强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如此一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针对性和效果性;其次是结合学科,实现学科渗透。如果只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有关的咨询活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会显得很单薄,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以更好的达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最后是注重实践,加强体验式教学。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回归到实践中,所以高校一定要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实践应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自身积极的心理潜能。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为切入点,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拓展训练活动等,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佩杰,宋凤宁.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3:73-74.

[2] 张孝凤.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04:151-154.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