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情况分析

点击:0时间:2020-09-21 07:31:31

刘瑛娜+詹一+章华米+张丛笑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3_0238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24目前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城市还是农村,都呈显著上升趋势[1]。脑卒中不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也造成了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本文旨在探讨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方面的差异性,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和早起预防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至2012年诊断为脑卒中的西湖区本地户籍居民,其中出血性脑卒中770人,男459人,女311人,年龄19~109(70.28±15.17)岁,缺血性脑卒中2428人,男1375人,女1053人,年龄23~100(72.37±11.45)岁。脑卒中诊断依据根据WHO_MONICA方案,表现为急骤发展的局灶或全半球的脑功能障碍,持续24h以上,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死,不包括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和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合称为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和脑栓死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1.2方法: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地址、身份证号码)并根据医院的相关诊断记录患者的患病类型和患病时间。其中对时间进行分析时按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1.3统计学处理:分析使用sas9.1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均为计数资料,多组组间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随着年龄变化的趋势使用趋势性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2010年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252例,报告发病率51.00/10万,占24.45%,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706例,报告发病率142.88/10万,占71.31%。2011年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242例,报告发病率47.46/10万,占22.45%,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784例,报告发病率153.76/10万,占72.72%。2012年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276例,报告发病率54.56/10万,占22.17%,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938例,报告发病率185.42/10万,占75.34%。2010年~2012年随着年份变化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报告发病率没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患病人数的增加,由于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多并发症的特点[2],成为了各国主要的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比美国高出一倍;我国的缺血性脑卒中仍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3]。本次研究也发现随着年份的上升,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卒中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脑卒中患病人数仍然可能增多,因此防治工作形势非常严峻,应该不断加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同时35岁以下人群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主,因此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开展不同的健康教育,在加强对老年人群脑卒中的防治工作的同时也不能松懈对年轻人群的脑卒中相关健康教育,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预防措施。

在发达国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7.3%~80.5%,出血性脑卒中为7.3%~26.6%,不确定分型为2.0%~14.5%。既往亚洲国家的相关研究表明出血性脑卒中比例(大约35%)明显高于欧洲[4]。因此国外学者将脑血管疾病分为欧美型(富裕类、高脂摄取、高胆固醇、缺血性)和东方型(贫穷类、低脂摄取、出血性)两大类型[5]。但本次研究发现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已经高达73.29%,这可能与近年来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增加有关[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发病时间存在差异,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要高于夏季,这可能是由于气温降低,寒冷空气的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所致。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较高,这可能与夏季高热、出汗引起的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7]。因此在不同季节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脑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在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水平在不断上升[8]。其中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9]。对高血压进行的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下降55%,使脑卒中下降75%。早期、长期进行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和稳定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我国高血压存在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因此仅加强早期诊治并不能彻底解决高血压高发的情况,目前防控重点应是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1]杨功焕.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05-109.

[2]李亢,余正.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1,32(3):130-132.

[3]Zhao D, Liu J, W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 twenty_one_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_MONICA_Beijiang Project[J]. Stroke,2008,39(6):1668-1674.

[4]Liu M, Wu B, Wang WZ. Stroke in China: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 The lancet neurology,2007,5(6):456-464.

[5]吕宁,李新建,郑莹,等.上海市1999~2001年监测人群脑卒中发病现状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4):271-274.

[6]张新卫,叶真,周丹,等.浙江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现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5):395-399.

[7]孟庆莲,梁迎春,孟超.脑卒中发病危险时间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4):231-232.

[8]周春花.影响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40-141.

[9]Mukherjee D, Patil CG. Epidemiology and the global burden of stroke[J]. World neurosurgery,2011,76(6):S85-S90.

(收稿日期:2014_3_11)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3_0238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24目前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城市还是农村,都呈显著上升趋势[1]。脑卒中不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也造成了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本文旨在探讨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方面的差异性,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和早起预防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至2012年诊断为脑卒中的西湖区本地户籍居民,其中出血性脑卒中770人,男459人,女311人,年龄19~109(70.28±15.17)岁,缺血性脑卒中2428人,男1375人,女1053人,年龄23~100(72.37±11.45)岁。脑卒中诊断依据根据WHO_MONICA方案,表现为急骤发展的局灶或全半球的脑功能障碍,持续24h以上,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死,不包括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和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合称为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和脑栓死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1.2方法: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地址、身份证号码)并根据医院的相关诊断记录患者的患病类型和患病时间。其中对时间进行分析时按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1.3统计学处理:分析使用sas9.1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均为计数资料,多组组间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随着年龄变化的趋势使用趋势性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2010年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252例,报告发病率51.00/10万,占24.45%,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706例,报告发病率142.88/10万,占71.31%。2011年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242例,报告发病率47.46/10万,占22.45%,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784例,报告发病率153.76/10万,占72.72%。2012年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276例,报告发病率54.56/10万,占22.17%,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938例,报告发病率185.42/10万,占75.34%。2010年~2012年随着年份变化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报告发病率没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患病人数的增加,由于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多并发症的特点[2],成为了各国主要的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比美国高出一倍;我国的缺血性脑卒中仍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3]。本次研究也发现随着年份的上升,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卒中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脑卒中患病人数仍然可能增多,因此防治工作形势非常严峻,应该不断加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同时35岁以下人群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主,因此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开展不同的健康教育,在加强对老年人群脑卒中的防治工作的同时也不能松懈对年轻人群的脑卒中相关健康教育,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预防措施。

在发达国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7.3%~80.5%,出血性脑卒中为7.3%~26.6%,不确定分型为2.0%~14.5%。既往亚洲国家的相关研究表明出血性脑卒中比例(大约35%)明显高于欧洲[4]。因此国外学者将脑血管疾病分为欧美型(富裕类、高脂摄取、高胆固醇、缺血性)和东方型(贫穷类、低脂摄取、出血性)两大类型[5]。但本次研究发现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已经高达73.29%,这可能与近年来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增加有关[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发病时间存在差异,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要高于夏季,这可能是由于气温降低,寒冷空气的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所致。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较高,这可能与夏季高热、出汗引起的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7]。因此在不同季节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脑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在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水平在不断上升[8]。其中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9]。对高血压进行的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下降55%,使脑卒中下降75%。早期、长期进行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和稳定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我国高血压存在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因此仅加强早期诊治并不能彻底解决高血压高发的情况,目前防控重点应是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1]杨功焕.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05-109.

[2]李亢,余正.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1,32(3):130-132.

[3]Zhao D, Liu J, W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 twenty_one_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_MONICA_Beijiang Project[J]. Stroke,2008,39(6):1668-1674.

[4]Liu M, Wu B, Wang WZ. Stroke in China: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 The lancet neurology,2007,5(6):456-464.

[5]吕宁,李新建,郑莹,等.上海市1999~2001年监测人群脑卒中发病现状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4):271-274.

[6]张新卫,叶真,周丹,等.浙江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现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5):395-399.

[7]孟庆莲,梁迎春,孟超.脑卒中发病危险时间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4):231-232.

[8]周春花.影响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40-141.

[9]Mukherjee D, Patil CG. Epidemiology and the global burden of stroke[J]. World neurosurgery,2011,76(6):S85-S90.

(收稿日期:2014_3_11)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3_0238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24目前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城市还是农村,都呈显著上升趋势[1]。脑卒中不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也造成了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本文旨在探讨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方面的差异性,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和早起预防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至2012年诊断为脑卒中的西湖区本地户籍居民,其中出血性脑卒中770人,男459人,女311人,年龄19~109(70.28±15.17)岁,缺血性脑卒中2428人,男1375人,女1053人,年龄23~100(72.37±11.45)岁。脑卒中诊断依据根据WHO_MONICA方案,表现为急骤发展的局灶或全半球的脑功能障碍,持续24h以上,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死,不包括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和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合称为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和脑栓死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1.2方法: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地址、身份证号码)并根据医院的相关诊断记录患者的患病类型和患病时间。其中对时间进行分析时按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1.3统计学处理:分析使用sas9.1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均为计数资料,多组组间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随着年龄变化的趋势使用趋势性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2010年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252例,报告发病率51.00/10万,占24.45%,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706例,报告发病率142.88/10万,占71.31%。2011年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242例,报告发病率47.46/10万,占22.45%,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784例,报告发病率153.76/10万,占72.72%。2012年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276例,报告发病率54.56/10万,占22.17%,缺血性脑卒中报告发病938例,报告发病率185.42/10万,占75.34%。2010年~2012年随着年份变化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报告发病率没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患病人数的增加,由于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多并发症的特点[2],成为了各国主要的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比美国高出一倍;我国的缺血性脑卒中仍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3]。本次研究也发现随着年份的上升,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卒中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脑卒中患病人数仍然可能增多,因此防治工作形势非常严峻,应该不断加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同时35岁以下人群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主,因此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开展不同的健康教育,在加强对老年人群脑卒中的防治工作的同时也不能松懈对年轻人群的脑卒中相关健康教育,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预防措施。

在发达国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7.3%~80.5%,出血性脑卒中为7.3%~26.6%,不确定分型为2.0%~14.5%。既往亚洲国家的相关研究表明出血性脑卒中比例(大约35%)明显高于欧洲[4]。因此国外学者将脑血管疾病分为欧美型(富裕类、高脂摄取、高胆固醇、缺血性)和东方型(贫穷类、低脂摄取、出血性)两大类型[5]。但本次研究发现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已经高达73.29%,这可能与近年来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增加有关[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发病时间存在差异,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要高于夏季,这可能是由于气温降低,寒冷空气的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所致。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较高,这可能与夏季高热、出汗引起的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7]。因此在不同季节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脑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在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水平在不断上升[8]。其中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9]。对高血压进行的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下降55%,使脑卒中下降75%。早期、长期进行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和稳定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我国高血压存在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因此仅加强早期诊治并不能彻底解决高血压高发的情况,目前防控重点应是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1]杨功焕.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05-109.

[2]李亢,余正.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1,32(3):130-132.

[3]Zhao D, Liu J, W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 twenty_one_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_MONICA_Beijiang Project[J]. Stroke,2008,39(6):1668-1674.

[4]Liu M, Wu B, Wang WZ. Stroke in China: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 The lancet neurology,2007,5(6):456-464.

[5]吕宁,李新建,郑莹,等.上海市1999~2001年监测人群脑卒中发病现状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4):271-274.

[6]张新卫,叶真,周丹,等.浙江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现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5):395-399.

[7]孟庆莲,梁迎春,孟超.脑卒中发病危险时间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4):231-232.

[8]周春花.影响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40-141.

[9]Mukherjee D, Patil CG. Epidemiology and the global burden of stroke[J]. World neurosurgery,2011,76(6):S85-S90.

(收稿日期:2014_3_11)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