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及CT、MR诊断
孔浩+苗飞
【摘 要】 目的:对比CT、MRI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NTs)上的诊断结果。方法:择取2013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腹部外周性PENTs的40例患者,先后为其实行CT、MRI影像学检查,将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二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病理结果:23例在腹膜腔中,8例在腹膜后间隙,3例在胰腺,3例在左肾上腺,3例在右肾上腺。MRI诊断符合率为65%(26/40),CT诊断符合率为45%(18/4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部外周性PENTs在CT、MRI上均无明显表征,均有不均匀强化与不同程度坏死,肿瘤多呈囊变,且瘤体内多为网格状强化或多房间隔样改变,若肿瘤侵蚀区域接近骨质则可见一定的骨质破坏,少数可见骨膜反应。CT、MRI诊断准确性不高,但可以对瘤体结构和空间关系给予描述。
【关键词】 腹部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临床诊断 CT MRI
PENTs是指发生在原始神经管胚基细胞中的肿瘤,本质为小圆细胞性肿瘤,呈高度恶性,虽然为未分化肿瘤,却具备多向分化能力。此肿瘤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位置或区域,如头颈部、盆腔内、腹部、胸部、椎管,等等;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可发生于任意年龄的人群,且高发人群为儿童或青少年、高发位置为软组织和骨骼[1]。本文选择2013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发生于腹部的外周性PENTs患者,先后为其实行CT、MRI检查,以下即为相关诊断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腹部外周性PENTs的4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确诊。回顾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具体如下:①性别构成: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②年龄分布:最小者1岁,最大者31岁,平均(16.25±3.78)岁;③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1.5年,平均(0.84±0.23)年;④临床表现:月经不调者5例,胸闷、胸痛者4例,下腹胀痛者6例,咳嗽者12例,局部有软组织肿块且肿块呈进行性增大者31例。
1.2 方法
1.2.1 CT检查
使用GE OPTIMA CT660型螺旋CT为患者作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层距为1.0mm,层厚为5mm,使用软组织算法进行图像重建。扫描前为患者团注优维显造影剂,取肘部正中静脉注射,速率控制在3.5mL/s组有,注射量以1.5mL/kg的体重进行具体计算。
1.2.2 MRI检查
使用1.5T的联影560超导型扫描仪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在体部布置线圈。①平扫:以T1WI轴位进行TFE序列扫描(参数为:TE=4.6ms,TR=10ms);以T2WI轴位进行S4SSh FSE序列(参数为:TE=60ms,TR=352ms)及S4SSh SPAIR序列(参数为:TE=60ms,TR=373ms)扫描。②增强扫描:按照0.1mmol/kg体重为患者计算用量,向患者肘静脉内团注适量的钆喷替酸葡甲胺,控制速率在2ml/s上下,以常规轴位与冠状位行T1WI检查(参数为:TE=4.6ms,TR=10ms),其层厚为8mm,而层距为0.8mm,采集用矩阵设为292·164,重建用矩阵则设为512·512。
1.2.3 临床病理
为患者行肿瘤全切、次全切手术,切除下来的标本先后行HE染色剂免疫组化检查,检查目标分别包括:①人白细胞共同抗原;②嗜铬素;③S100蛋白;④角蛋白;⑤波形蛋白、CD34和CD99;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⑦神经丝。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的如下指标:①肿瘤的分布位置;②肿瘤的CT、MRI特点;③CT、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对照,即二者的诊断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7.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P<0.05,则表明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肿瘤位置
23例患者的肿瘤在腹膜腔中,8例在腹膜后间隙,3例在胰腺,3例在左肾上腺,3例在右肾上腺。
2.2 肿瘤的CT、MRI特点
CT检查可见病灶为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生长呈浸润性,无明显边界,直径最小3cm,最大15cm,信号为低密度或等密度。
MRI检查:①T1WI:多为等信号、低信号或两种信号混杂,肿瘤信号比肌肉略低或相等;②T2WI:主要为不均匀的高信号,或者是混杂信号,肿瘤中少数有出血表现。
肿瘤在CT、MRI中并无明显表征,均有不均匀强化与不同程度坏死,肿瘤多呈囊变,且瘤体内多为网格状强化或多房间隔样改变,若肿瘤侵蚀区域接近骨质则可见一定的骨质破坏,少数可见骨膜反应。
2.3 诊断结果
MRI诊出26例,诊断符合率为65%,CT诊出18例,诊断符合率为4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X2=3.232,P=0.072>0.05)。
3 讨论
属于罕见恶性肿瘤的PENTs有中枢型、外周型之分,前者发生率较高,后者发生率较低,目前临床缺少对外周型PENTs的研究,但是这种恶性肿瘤具有发展迅速、发生范围广泛、误诊漏诊率高、预后不佳的特点,临床需要加强对这种肿瘤的筛查[2]。此病高发群体为青少年,虽然手术病理结果准确性最高,但这些患者耐受性较低,需要借助CT、MRI等手段进行间接诊断。而从本研究结果可知,PENTs在CT、MRI上并无特异性表现,肿瘤主要分布在腹膜腔内,在CT平扫中可见病灶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晰,呈浸润性生长,密度多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在MRI的T1WI中信号等同或略低于肌肉,T2WI中则为高或混杂信号,少数有出血;在二者强化扫描中均有不均匀强化和不同程度坏死的共同表现。并且,MRI和CT的诊出率分别为65%和45%,二者在诊断准确性上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CT、MRI目前在PENTs诊断上应用有限,临床可以借助二者来探究肿瘤的结构、空间关系与转移情况,并将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结合,用以完善临床治疗方案[3]。
结语
PENTs的CT、MRI中无典型表现,临床需将CT、MRI与手术病理结果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与更加完善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姚承,王琰.CT和MRI诊断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73-74.
[2]莫蕾,江新青,古杰洪,等.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及CT、MR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0):1915-1918.
[3]张鼎,易明岗.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04):742-744.
作者简介:孔浩,男,1984-06-10生,山东济宁人,毕业于泰山医学院本科学历,主要从事CT和MR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