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护理技术在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探讨

点击:0时间:2020-04-29 13:41:08

王涛 张朔玮 张梅燕 毕怀梅

【摘 要】 剖宫产术是指妊娠满28周,经腹壁切开子宫娩出胎儿的手术,其宗旨是挽救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剖宫产术后肠胀气会造成患者腹痛、腹胀等不适,不利于子宫和腹壁切口愈合,其发生率高达70%以上[1],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会发生肠粘连、裂开、肠梗阻、感染、切口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中医认为患者出现排气排便停止、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障碍与产时失血伤津,阴虚火旺,灼伤津液,津液亏耗,肠道失濡;血气虚,手术损伤人体元气,气虚推动无力,传导不利;或因手术创伤使皮肤、肌肉、筋脉受损,血溢脉外,留滞经络,致气滞血瘀;或因术后破坏了气机的正常运行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常等有关。而中医护理技术能有效的预防肠胀气的发生,其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经济适用、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近几年在产科的应用逐渐丰富起来。

【关键词】 中医护理技术 剖宫产 肠功能恢复

1 中医护理技术在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1.1 穴位治疗

1.1.1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医宗金鉴》阐明了操作方法:“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现代医学中,穴位按摩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如宋雅丽[2]按摩合谷、天枢和足三里,得出穴位按摩能有效促进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穴位按摩要注意补泻手法的运用,避免补泻不当,延误病情。

1.1.2 耳穴压籽

也称耳穴埋豆,在春秋战国前就有耳穴作用的记载出现,《灵柩·口问》中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与胃肠功能相关的经络循行至耳部的有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常用穴位为:大肠、小肠、胃、内分泌、肛门、三焦、直肠、脾、皮质下、肺、十二指肠。肖余等[3]将中药白芥子、王不留行或菜籽埋在双耳阿是穴处按压至术后排气为止,疗效显著。耳穴压籽操作简单,患者不用自己取穴且没有地点时间的限制。

1.1.3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根据经络学说,在病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的中药,将其切碎、捣烂,或将中药研成细末,加适量赋形剂调成糊状后进行敷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清代徐灵胎曰:“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阐明了穴位敷贴的机制原理。《理瀹骈文》阐明了穴位敷贴部位:“病在外者贴敷局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可利用穴位敷贴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及脐部等部位改善术后肠功能紊乱。操作时注意贴敷时间,对于皮肤易过敏者,应减少敷贴时间,观察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1.1.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可将针刺刺激、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现常结合西药注射剂使用。常用穴位足三里,常用药物为维生素B1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时,要定位准确,“得气”后方能推注液体,且速度不宜过快。但穴位注射是创伤性操作,会给患者带来疼痛的体验,部分患者不易接受。

1.2 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是将中药煎汤,通过水温熏洗刺激穴位、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外治祖师在《理瀹骈文》中道“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说明了足部保暖的重要性,刘火姐等[4]证实中药足浴对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肛门排气效果显著。应用时注意辨证用药,水温合适与恒定、浴足的时间、患者浴足过程的感受。

1.3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又称为肛肠纳药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药煎煮后灌入肛门,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方法。《伤寒论》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中药灌肠一般适用于已经发生肠胀气或发生肠梗阻时,灌肠液一般为自配的院内制剂或名医方药,如薄存霞等[5]采用自拟中药处方,药温39-41℃,取200ml药汁保留灌肠,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中药灌肠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若使用甘油类润滑剂,只能起到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来协助排便的作用,短期有效,治标不治本,对于气血亏虚,气虚推动无力的肠功能紊乱效果不佳。

1.4 麦粒灸

麦粒灸属于直接灸的一种,是指艾柱取麦粒大小放在穴位上施灸,并直接灸到皮肤上。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到:“削冰为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真影则得火。”这是一则用冰取火的奇异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到麦粒灸的雏形。近年来,其在腹部术后胃肠动力恢复中受到青睐。采用麦粒灸施术于天枢、关元、上巨虚,可使患者排气、排便时间提前,术后症状改善明显。麦粒灸施术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因产妇产后卧床时间较长,不能长时间维持固定体位,故施术前要告知产妇相关注意事项并取得同意。

2 小结

中医护理技术在剖宫产术后早期恢复肠功能中疗效显著,所选用穴位多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如大肠、小肠、胃、内分泌、肛门、三焦、直肠、脾、皮质下、肺、十二指肠,其通过刺激经络达到通经活络、行气导滞的作用,因不用口服药物,患者易于接受且患者及家属容易学会,故在临床上广受欢迎,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可单独应用,也可以联合使用;穴位治疗时,要注意取穴的准确性,以保证其疗效。

因术后疼痛影响产妇的舒适和疾病的恢复,故相关研究较多,但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关注度不高;在某些地区中医院不设置产科,中医护理在产科的应用受到了严重限制,且由于临床辨证繁琐、学科界限不清、护理人员的中医水平参差不齐,中医护理人力资源薄弱、中医护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护理工作性质的约束、或基于“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的理念,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没有得到推广。随着西医“预防保健”的施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亦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因而如何尽早促使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成为术后预防肠胀气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霍森烨.产后复原膏防治剖宫产术后肠胀气的疗效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6,3(4):111 -112.

[2] 宋雅丽. 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肠道恢复的影响[J]. 当代护士, 2015,9:76.

[3] 肖余. 耳穴埋籽治疗促进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7):1213-1214.

[4] 刘火姐. 中药足浴促进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效果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8(14):236-237.

[5] 薄存霞.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产后便秘的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35(1): 48-49.

作者简介:王涛,生于1986年,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护理管理、中医护理。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