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火影之木叶教 《说“木叶”》备教手记

点击:0时间:2019-06-26 01:53:57

王旭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有二十个单元,最难讲透的是“必修五”的文艺学论文单元。其间,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因引证丰厚、概念笼统而尤难把控。

2014年4月9日,我任教的校园打开“讲一听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讲一节课、听十节课)。我那段时刻正好读了几部古典诗篇方面的作品,想把这次授课当作整理诗篇常识、查验鉴赏才能的关键,就挑选了《说“木叶”》。在提早两周接到授课使命今后,我拟定了一个备课方案:研读作品,研讨作家,研讨概念。

(一)研读作品

3月26日,开端研读林庚先生的作品,找到的最快捷的资料是彭庆生、方铭所著《林庚先生作品系年稿》。在整理了林庚作品系年今后,挑出《诗人李白》、《盛唐气候》和《陈子昂与建安风骨》这三部作品进行要点研读。以下是读书笔记:

1954年,先生44岁;

6月,先生撰成《诗人李白》。

11月,《诗人李白》由上海文艺联合出书社出书。此书的首要观念是:一、李白与年代的联络。先生以为“李白的年代,不光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我国整个封建年代健康展开的最高潮”,“李白的出现,使得唐诗展开到了它的最高峰”。二、李白的布衣感。先生以为“李白的布衣感首要体现在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布衣的身分”,并以为布衣(即寒士)奋斗的方针是争夺开通政治,而布衣的奋斗“乃是于农人直接进行的奋斗之外,常常的代表着封建社会中首要对立会集的体现”。三、李白诗篇的艺术效果。先生以为:“那丰厚的幻想,解放的特性,浅显而飞动的歌唱,芳华与浪漫的气质,无一不是归于那一个年代的精力面貌。”四、李白与杜甫的比较。先生以为:“这两个诗国的巨星,他们并肩站在那年代的高峰上,可是心境是两样的。一个诗人正是刚从那上山的路走上了山尖,一望四面广阔,不由意气昂扬,简直是‘欲上彼苍揽明月了。至于别的一个诗人,却现已眺望见了那下坡路的影子,在那心旷神怡的山的极峰,前面正等待着那不愉快的未来。”

1958年,先生48岁;

春,全国开端“大跃进”。

1月27日,撰成《盛唐气候》(宣布于《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2期,后收入《唐诗综论》),此文的首要观念是:一、盛唐气候与年代的联络。先生以为“盛唐气候所指的是诗篇中繁荣的气候”,“是盛唐年代精力面貌的反映”,“是一个具有年代性情的艺术形象”,“这一个富于发明性的解放的年代,它孕育了明显的性情,解放了诗人的特性,使得那些诗篇永久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那么新鲜,它丰厚到只能用一片气候来说明”。二、盛唐气候的实质。先生以为“繁荣的奋发向上,芳华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候与‘盛唐之音的实质”。三、盛唐气候与建安风骨及陈子昂的联络。先生以为建安风骨“是盛唐气候的主干”,盛唐气候“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厚的打开”;“陈子昂作为盛唐诗坛的前驱,也是盛唐气候与建安风骨之间的桥梁”。四、盛唐气候的艺术特征。先生以为它“是我国古典诗篇造就的抱负,由于它明显、开畅、浅显易懂;那形象的飞动,幻想的丰厚,心情的丰满,使得思维性与艺术性在这儿一致为丰厚无尽的言说”。

3月16日,宣布《说“木叶”》(见《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200期,后收入《唐诗综论》),此文以“木叶”为例,说明“诗篇言语中暗示性的问题”,先生以为“灵敏而有涵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知道言语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气,把这些潜在的力气与概念中的含义交错组合起来,所以成为丰厚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夏,全国打开“教育革新”,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拔白旗”。先生被列為要点批判目标。对先生的批判,内容触及楚辞研讨、建安风骨、陶渊明研讨、盛唐气候和李白研讨。先生泰然自若,在给中文系1956级学生上课时,仍然精力焕发地讲“建安风骨”,讲“高台多悲风”,讲“盛唐气候”和“少年精力”。

本年,袁行霈结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先生助教。

1959年,先生49岁;

7月,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开端“反右倾”运动。

9月16日,撰成《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古代诗篇中的浪漫主义传统》(载《文学评论》1959年5期,后收入《唐诗综论》)。先生以为:“浪漫主义的精力实质是登高望远的,是有抱负而不同于流俗的,是具有英豪性情的,这就是建安风骨的本意与传统的了解。”“从屈原到李白,我国诗篇中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历来是会集的体现了政治奋斗的;爱国主义的精力,抵挡权贵的质量,举贤授能的开通政治抱负,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展开中诗篇的中心主题;建安风骨为这个传统增加了光芒的效果,这就是陈子昂所以高倡风骨的原因。”又要点剖析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说“这首千古绝唱使得陈子昂在我国诗篇史上的位置永久不能被人忘记。它的光芒遥遥的照亮了盛唐的诗坛,这也就是那浪漫主义的不灭的火焰”。

这三部作品协助我更深化的了解了文学史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了解到《说“木叶”》宣布前后林庚先生的文学建议;除此之外,林庚先生还有许多论文专门研讨屈原及其作品,对我了解源于屈原《湘夫人》的“木叶”意象有很大的协助;而《诗人李白》中对李白与杜甫的比较,不只协助我了解了杜甫《登高》中的“落木”意象,还协助我知道到从“木叶”到“落木”这种意象变迁背面的年代要素。

以检索作品系年为纲,以选读相关作品为目,做到提纲挈领,才能在一周时刻内完结作品研读作业。

(二)研讨作家

4月1日,开端研讨林庚先生的文学建议和学术效果,找到了两个最有价值的资料:一是学界对《唐诗综论》的点评,二是袁行霈对先生的点评。

1987年4月,《唐诗综论》由人民文学出书社出书。此书以《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为“代序”,录入《陈子昂与建安风骨》《盛唐气候》《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唐诗的言语》《唐代四大诗人》《诗人李白》《闲谈我国古典诗篇的艺术学习》《说“木叶”》等论文21篇和《野有死麇》《易水歌》《短歌行》《秦时明月汉时关》《谈孟浩然〈过故人庄〉》等“谈诗稿”19篇。先生《跋文》云:“唐诗是我国古代诗篇史上一个光芒的里程碑,……要叩问这高潮的性质,探寻其间的奥妙,自非一言之所能尽。我因此力求从盛唐年代下手,经过不同的视点来获得一些归纳性的知道。”论者以为:林先生“不光精熟于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这三种办法,并且较早地学习了西方文艺理论来研讨古代诗篇,因此能在诗学的微观思辨方面站在同行的前列,以其新颖而有前瞻性的创见引导和启发着一代学人。……自从林先生提出‘盛唐气候等一系列闻名观念今后,唐诗研讨才愈益受到注重,盛唐诗的价值也才在新的层面上得到深入的知道”。(葛晓音《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林庚先生的古代文学研讨》,载《文学遗产》2000年1期)

2004年9月25日,袁行霈为林庚先生九五华诞撰文《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后作清华版《林庚诗文集》单行本总序)。袁行霈在文中说:

静希师可贵的共同之处,或许说他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讨,是带着新诗发明的问题和困惑来研讨古典文学的,一起将自己的研讨效果用来辅导自己的发明实践。他对《楚辞》的研讨处理了怎么从散文言语中发明诗篇言语这样一个重要的、从未被人留意过的问题;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候”的发起,既契合建安和盛唐诗篇的实践,也启示着新诗发明的一种打破的方向。他作为一位卓有效果的文学史家早已得到公认,但他在新诗发明上探究的效果还没有引起应有的注重,他或许会感到一点孤寂,但仍泰然自若,这是需求时刻和实践来查验的。

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力是不老的!

葛晓音说林庚先生精熟于传统研讨办法,学习了西方文艺理论;袁行霈说林庚先生“以诗人之心从事研讨”。这些论说都有助于咱们了解《说“木叶”》中很多引证诗篇的效果,体会先生灵敏的诗篇审美才能。

就像研讨魏晋文学绕不过“魏晋风骨”相同,咱们研讨唐代文学,也绕不过林庚先生提出的“盛唐气候”这个概念。可是,林庚先生所发起的“盛唐气候”刚宣布的时分,遭到了激烈的对立,但先生从未抛弃,后来总算得到学术界的供认。“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这就是林庚先生对自己的坚持。这种坚持与屈原“木叶”、杜甫“落木”中的文明暗示性千篇一律。这种精力才是最有价值的,是真实“不老的”,也是需求学生传承下去的优异传统文明。

(三)研讨概念

教育《说“木叶”》,就绕不开“意象”这个概念。意象概念作为我国美学的中心,在80年代今后发生了丰厚的研讨效果。从4月3日开端,我从很多学术效果中筛选对授课有价值的内容,花了一个星期的时刻。

皮朝纲主编的《我国美学系统论》以“味”为中心领域,以“气”与“意象”为根本领域来调查我国古典美学。此外,汪裕雄的《意象探源》《审美意象学》、朗保东的《文艺审美意象学》、鲁西的《艺术意象论》、夏之放的《文学意象论》等专著都联络我国古典美学及其他概念和领域,以较为敞开的视角详尽地整理意象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演化的轨道。这些专著连同很多的论文建立了将意象概念作为我国美学典型概念的位置。其间,对中学教育界影响最深远的是袁行霈的了解。

中学教育界对“意象”概念的了解非常“安稳”,连续了三十多年。中学老师讲“意象”,都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即融入了片面情感的客观物象。这一解读来自袁行霈。“意中之象”出自袁行霈《我国古典诗篇的意象》(《文学遗产》1983年):“刘勰所谓意象,显然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

可是袁行霈后来又在《我国诗篇艺术研讨》(北京大学出书社,1987年版)一书中进一步阐释:“意象是融入了片面心意的客观物象,或许是凭借客观物象体现出来的片面心意。”袁行霈也在其它文章中指出:物象是客观存在,只要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审美阅历和品格情味两方面加工,物象才成为意象。

可见,当下的中学教育界对“意象”的认識还逗留在对袁行霈1983年观念和1987年观念的望文生义。今世学术界,包含袁行霈自己的观念都是一日千里,而中学教育界的认知却还停滞不前。所以,我想在中学师生的可接受规模之内,适度调整、拓宽咱们对“意象”概念的认知。

80年代今后,跟着我国对外文明交流的拓宽和深化,在经过对西方现今世美学的学习后,适当部分的学者发现,西方现今世美学中如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所体现出的重直观体会的知道方法和将人与国际看作同一性共在联络的思维倾向,与我国古典美学理性直观的思维方法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有许多相似、附近的当地。较有代表性的除了袁行霈,还有叶朗的观念。

叶朗在其作品《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书社,2009年版)、《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出书社,2010年版)中,承继了我国传统美学思维,对20世纪中期国内“美学大评论”进行了反思,以对传统的客观论和片面论美学的否定为根底,构建起了“美在意象”出题,以为美是一个完好的、充溢意蕴的、充溢情味的理性国际,并经过意象的生成来建立意象作为美的本体位置。2013年11月,叶朗在《意象》杂志宣布《“意象国际”与现象学》一文,文中说:“我国美学以为,美就是向人们出现一个完好的、有意蕴的理性国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意象国际。朱光潜先生、宗白华先生承继了这个观念,我把这个观念归纳为‘美在意象。……这种以情理性质的方式所提醒的国际的含义,就是审美意象的意蕴。所以审美意象必定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国际。”叶朗以为在我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则的概念,是意象而不是意境。我国传统美学将“意象”视为艺术的本体,而“意象”的根本规则就是情景交融,由此构成一个包含着意蕴于本身的一个完好的理性国际。

现在,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中,抒发言志这一我国诗篇的特征被凸显出来。“意象”因之成为诠释这一特征的重要批判东西,并进一步展开出一套以意象为中心的诠释系统和点评规范。现代学术研讨的干流观念以为,“意象”是片面的“意”与客观的“象”的辩证一致。袁行霈和叶朗持有的主客观交融和情景交融正是其间的代表性观念,也是近些年来以意象论诗的干流视角。

学术界的展开自然会影响到中学语文界,意象更是成为中学古代诗篇教育的重难点和考察的中心考点。可是,中学语文界了解的“意象是融入了片面情感的客观物象”,没有全面吸纳袁行霈“主客观交融”(“意象是融入了片面心意的客观物象,或许是凭借客观物象体现出来的片面心意”)这一新观念。“意中之象”与“主客观交融”“情景交融”其实有着实质不同,前者有所偏重,后者才是辩证一致。

在这两周的备课时刻里,我在《说“木叶”》文本的3214字之外,进行了很多的拓宽阅览,以上4500字能够说是读书笔记或许备课摘要——这是一个把文章读长的进程。授课进程却要反过来,要把课文讲短。我讲这节课,也分三步走。授课PPT就是三张图:

(一)诗篇言语形象上的暗示性

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漂荡透些微黄的叶子。“木叶”就自可是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枯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味。

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北风扫高木。”林庚先生说这“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势,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所谓“扫高木”,正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清楚”(黄庭坚《登快阁》)的空旷。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作者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沉的不平,这儿叶子越多,爱情才越丰满。正如“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具有茂盛的枝叶,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曹植的《美人篇》说:“美人妖且闲,采桑岔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这儿的“落叶”,是春夏之交浸透着水分的繁密的桑葉。高雅美人、冉冉柔条与翩翩落叶相互衬托,烘托出柔美的神态。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说:“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人用雨中残败的“黄叶”来自喻风烛残年,起了烘托气氛的效果,相似起兴。

(二)诗篇言语文明上的暗示性

“木叶”,源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王逸、洪兴祖、朱熹都以为屈原是改写南楚祭歌以托喻讽谏,寄寓“忠君爱国留恋不忘之意”。司马迁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对国家忠心耿耿却遭到猜疑和谗毁,被国君疏远。这“木叶”既寄予着屈原忠君却见疑的悲愁,也寄予着他对楚国割舍不下的纠缠的爱。

自从屈原吟唱出“洞庭波兮木叶下”,尔后的诗人再看到“木叶”这一物象、读者再读到“木叶”这一意象,就会联想到一个“疏朗与绵密的交错,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是形象上的暗示性;还能发生文明上的暗示:忠爱却见疑的遭受、悲愁亦纠缠的对立情感。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行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大方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木叶”暗示作者可能有不遇于时的悲愁,而这种悲愁并不是失望,作者还应该有报国建功的抱负。公然,后三句的情调一变,不被重用的怨言一变为节义之士的大方激昂。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傍晚临征马,失道北山阿。”这是一首征夫思乡诗。承继了屈原那句诗里的“木叶”和“洞庭波”两个意象。王褒已然用了“木叶”,那么征夫在思乡的悲愁之外,咱们还能联想到他怀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希望。停留边关的征夫心中既有思念亲人苦痛,也有报效国家的纠缠不舍。这就是对屈原“木叶”的悲愁亦纠缠的对立情感的承继。《九歌》里的“洞庭”是湘夫人和湘君约会的当地,那么王褒的“洞庭波”就既写出了秋风吹动木叶的形状,又何曾没有寄予征夫想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呢?

谢庄在《月赋》中怀着“怨遥”“伤远”之情表达他对“君臣相得”的巴望。柳恽的《捣衣诗》和沈佺期的《古意》都是闺怨诗,尽管诗中“木叶”有悲愁纠缠之情,可是就对“木叶”文明的暗示性来说,境地是低了些的。

(三)杜甫的学习与发明

了解“落木”,要了解杜甫发明《登高》时的年代背景和人生境遇。尽管安史之乱已完毕了三四年,但当地军阀又乘时而起,社会一片紊乱。在这种局势下,杜甫只得持续“流浪西南天地间”(《咏怀奇迹》),备尝“困难”“失意”之苦;国难家愁使他青丝日多,而多病断酒,又使悲愁更难解闷。

悲愁以外呢?“无边落木萧萧下”能够让咱们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还能够联想到屈原《九歌·山鬼》里边的“风飒飒兮木萧萧,思令郎兮徒离忧”。这“木萧萧”意象所暗示的不只要“离忧”的心情,应该还有“思令郎”的一番心意。所以,“无边落木萧萧下”在寄寓着诗人后半生无限苍凉的悲苦之外,还隐含着对糜烂不堪的国务的担忧。《登高》中的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习俗淳”的志趣纵然还在,但他已是百病缠身、垂垂老矣。反映在诗篇中,“木叶”忠爱纠缠的精力尚在,可是“落木”却有了一丝失望的气味。

能够说,杜甫的“落木”对屈原的“木叶”的承继不只是形象和文明上的承继,更是两人精力品格的共识;而其发明,就是纠缠虽不改,失望却已生。

讲完这节课,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畅快感。的确,备教《说“木叶”》这节课,我阅历了三个检测:一个是怎么与见识深沉的诗人、学者林庚先生共识,这是对阅览视界的检测;一个是像“意象”这种最根本的概念,往往是最难讲得浅显易懂的,这是对学养堆集的检测;一个是课文是文艺学漫笔,要从看似散乱无迹的“形”中抓出一以贯之的“神”,这是对思维才能的检测。

应对检测的进程就是一个把文本读长、把课文教短的进程,也能够说是拓宽研讨、提炼提高的进程。其实,文本读得越长,课文方能讲得越短。饱尝住了这次检测,再讲这类文艺类漫笔就能轻车熟路了。不过,备教的进程是读长教短,但这今后的总结反思无妨铺开一点、看远一点。

2014年4月份讲完课,沉积了两年今后,先后宣布了两篇诗篇鉴赏方面的论文——《从高中课文看词体的风格流变》《藏锋仍是露锋:〈送子由使契丹宗旨辨〉》;还有一篇《朱光潜〈字斟句酌〉和林庚〈说“木叶”〉的“神对应”》正在杂志社排期;编撰这篇手记的进程中还有一个“副产品”——《从“木叶”到“意象”:十二年后迟到的疑问——〈说“木叶”〉备课反思》。至此,备教《说“木叶”》才算划上了句号。

备教一节课,而能以点带面、一举多得,虽有意外之喜,但也在情理之中。

标签: 意象 盛唐 木叶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