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鸶的诗 苏轼12岁妙改《鹭鸶诗》
点击:0时间:2019-02-10 16:46:27
段永明
将一个字或一个词用到最精准,方能表现对文字的酷爱和娴熟运用。
苏轼,北宋时期文学家,自幼博学多才,在诗篇方面很有天分。
寿昌书院的教书先生刘巨很有学识,这天,他写了一首《鹭鸶诗》,先读给学生听,然后寻求学生的定见,鼓舞咱们说话,借此也能够考察学生的学识是否有所提高。
“哥哥,这首诗写的是白鹭吗?”苏辙坐在苏轼一旁,轻声问道。
“对,写白鹭茸毛洁白,正在水边捕鱼吃,打鱼的人遽然到来,把白鹭惊飞了,就像被风吹得歪歪斜斜的雪片。”苏轼低声细语地讲给苏辙听。
刘巨见学生们不提定见,又说:“对我写的这首小诗,谁有不同的主意,请斗胆提出来,提得欠好不要紧。”教师说完,又把诗一字一句地读了一遍。
12岁的苏轼听了教师的话,仔细揣摩诗中意义,脑海里显现出江岸边的大片芦苇。他想,惊起的白鹭一定会落到芦苇丛里藏起来的,况且《诗经》上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想到这儿,苏轼站起来必恭必敬地说:“先生,您这首诗的末两句说‘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我觉得‘逐风斜改为‘落蒹葭或许会更好一些。”刘巨细细品味了一下苏轼修正的诗句,暗暗吃了一惊,笑着夸奖说:“苏轼改得好,用词形象而又文雅。”同学们都向苏轼投来惊讶和仰慕的目光。
多阅览,多堆集,并将堆集的好词佳句恰当运用于写作中,这就是12岁的苏轼妙改《鹭鸶诗》带给咱们的启示。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