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人表达心累的诗词 品诗词之美 听古人之心

点击:0时间:2019-01-24 12:05:23

许厚文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珍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注重对其的赏析。本文从景、情、义、理、写作办法五个方面辅导学生怎么赏析古诗词,进步学生的赏析才干。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 赏景 赏情 赏义

我国古代诗词曲言语精粹、感情丰富、思维深邃。辅导学生赏识古诗词,不仅仅是敷衍考试,更多的是培育学生的审美情味,进步文学素质。

一、赏“景”

古诗词中的“景”,是一种物候现象,传递着许多信息。咱们可从“五看”着手赏析:

1.从现象描绘的次序看:现象依照哪种次序出现?现象的特色是什么?

2.从现象出现的时令看:它描绘的现象是哪一个时令的?现象反映出此时此地怎样的气候、气候特色?

3.从现象被感知的视点看:所描绘的现象是经过哪些感官感知的?

4.从描绘现象的视点看:所绘的景首要从哪些方面描绘?

5.从描绘现象的修辞办法看:所描绘现象首要选用哪些修辞办法?有什么效果?

现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剖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用渐欲迷人眼,浅草才干没马蹄。

独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咱们依照前面介绍的赏析次序去赏读它:

1.本诗描绘了孤山寺、贾亭、水面、云彩、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用、浅草、绿杨、白沙堤十二景。第一联、第四联视界开阔,大处落笔;中心两联视野缩短,小处着墨,全景依照由远及近又及远的次序逐个出现。

2.本诗描绘的画卷新鲜吉祥,现象反映出钱塘湖的早春湿润温文的气候特色。

“水面初平云脚低”铺展了钱塘湖上空云彩低垂欲坠,天地间湿漉漉的现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展示了钱塘湖早春时节暖日融融,莺飞燕舞的欢喜情形。

3.诗中现象首要经过视觉感知。

本诗侧重动景形实声虚,却又从听觉暗示了莺燕之声。

4.诗中画卷首要从正面进行描画,跟着诗人的眼睛,咱们现已能领会钱塘湖早春之概貌。

5.诗中选用了拟人修辞办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之景栩栩如生,这就是拟人修辞的效果。

二、赏“情”

王国维《人世词话》中说“全部景语皆情语”、“咱们之作,其言情也必动人肺腑,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信口开河无矫揉装束之态”。抒情性是古诗词的重要特性。

有的古诗词,情感似大河决堤,直扑读者,夺人心魄。有的古诗词,情感宛转隐晦,如月影如井,似有若无,品尝这类诗词,只需记住一点即可:现象是作者思维感情的外化物,有什么样的景就有什么样的情,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

如写“月”,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明月别枝惊鹊,轻风深夜鸣蝉”,流淌着词人对盛夏郊野月夜的欣悦之情,无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钩钓着的一团孤苦之情。反之亦然,钩钓着一团孤苦之情的亡国之君李煜肯定不会写出浸透欣悦之情的“明月别枝惊鹊,轻风深夜鸣蝉”的词句。

三、赏“义”

古诗词的“义”是指作者在著作中体现的主题思维,它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感悟。品析古诗词的“义”,有必要透过表层含义,深化了解其寓意。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瘦马”一词的字面意无非就是骨瘦嶙形的马罢了,但咱们需进一步考虑:马为何如此瘦?——这是马随主人长时间飘流,浪迹天边,得不到休整的成果。进一步考虑:主人为何长时间飘流?——词人因受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宦途失落终身,大半生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

四、赏“理”

说理的语句一般是议论性语句,因而,我們要注意从此类表达方式的语句下手探析“理”。

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论说了身处高位“登高望远”的道理及达观自傲的人生态度。

五、赏“写作办法”

形象性是古诗词的又一特性,写作方法则是催生这一特性的必备方法。

1.烘托、烘托

烘托是不正面描绘人物,而是经过描绘其他事物、人物来凸显著作中的主人公的写作方法,有正衬、反衬之分。用夸姣的事物写高兴,用凄苦的事物写悲痛为正衬。反之,以苍凉的事物写高兴、夸姣的事物写悲痛为反衬。

如《天净沙·秋思》里,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衰颓现象从正面烘托了作者的天边游子形象,景与情谐,词人更显凄苦。“小桥流水人家”喧嚣爽快,“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温馨词汇构成的意境与作者之形相背,反衬出了作者颠沛逃亡、哀肠百转的枯槁描述。一起词人渴仰温馨家乡的旅人之思也似浓墨一般,浸透了纸背。

烘托则是先铺设现象烘托出气氛,再用气氛孕生情感的写作方法。其流程为:现象→气氛→情感。景因情造,情依景抒,置景是烘托的物质条件。

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第一联“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素笔白描,冷清之景散发着惨白的气氛,惨白的气氛又浸染着一叶秋思,为诗人直抒连绵愁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做好了情感色素的沉淀。

2.动态相衬、真假相生

这种方法指所描的现象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实体的,又有虚幻的。它们彼此衬托,相辅相成,使整个画面动而不乱,静而不呆,实而不重,虚而不躁。

在郑谷的《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所绘之景,动态结合:“青草湖”、“黄陵庙”之静景,“细雨”、“鹧鸪”之动景,经“飘散”、“过”、“啼”轻一勾点,整幅画面随之也被点活,鹧鸪翩然画中:形穿细雨纱幕,影留青草湖边,声落黄陵庙处,亦动亦静,唤起了人们无尽的遥想。此诗句真假也相间:碧波绿草的青草湖边,鹧鸪飞掠的划迹断断续续,时隐时现;黄陵庙处,鹧鸪哀泣的鸣音时有时无,时高时低。视听所及,虚真假实,幻化成一幅灵动的三维图像。

如果说我国的古诗词是一座花园,景、情、义、理便是它的缔造资料,写作方法是它的设计方案,咱们能以它的缔造资料和设计方案去品诗词之美,听古人之心,走进这争奇斗艳的百花园:品其芳馨,醉其意境,明其画意。

参考文献

[1]张福深著,辽宁少年儿童出书社出书的《怎样阅览古诗词》;

[2]李克淮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书社出书的《诗海探珠》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