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孔孟思维总述 《修辞学发凡》理论思维总述

点击:0时间:2019-01-18 08:16:48

李爱菊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1932年出书,此书集修辞学之大成,发清楚比较齐备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在学术界被称为“现代修辞学的奠基石”和“现代修辞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修辞学发凡》的影响,在修辞学史上也是空前的。它不只建国前被各大学用作教材,建国后也被多所校园选用,它的修辞学体系和研讨办法影响后世数十年,被许多学人效法和学习,孕育出了一批批修辞学研讨人才,如闻名学者郑子瑜、张志公、倪宝元、吴士文等都声称是读了《发凡》,才走上修辞学研讨路途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和我国修辞学的传承联络于此可见。经过读完这本书,我才清楚地了解修辞学到底是研讨什么的学科以及在咱们言语表达中的重要性。我将此书的首要理论思维总结如下,并运用其间的理论知识对言语现象做一下自己的解说。

一、《修辞学发凡》的结构结构

全书共分十二篇。榜首篇概括地讲述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第二篇讲述修辞可运用的言语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讲了消沉和活跃两大修辞分野的相互差异和相互联络。第四篇讲述消沉修辞的一般状况。第五篇到第八篇讲述活跃修辞中的辞格。第九篇讲述活跃辞格中的辞趣。第十篇讲述修辞现象随种种不同状况而改变,以及它的一致的头绪。第十一篇讲了语文的种种体式,特别胪陈了体性方面的体式。第十二篇是结语,简述了修辞学的变迁、开展,并指出研讨修辞学应有的尽力。可见,《修辞学发凡》结构十分的清楚,要点很杰出。

二、《修辞学发凡》的理论奉献

本书是把存在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办法、办法,以及运用这些办法的原理准则,加以体系的阐释,而且指明它的开展方向。《修辞学发凡》被称为“现代修辞学史上的奠基之作”必定较以往修辞学理论有一些立异。其间最首要的理论分别为:根本修辞观、三个境地、题旨情境说、两分野。

(一)《修辞学发凡》根本修辞观

在本书的榜首篇陈望道先生称:“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陈先生首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修辞是文辞仍是语辞?2.修辞是润饰仍是调整?对这两个问题作者先答复了以往的观念,进而提出自己的观念,并进行解说。

首要,以往的观念以为修辞是文辞,对此,陈先生说:“文辞上盛行的修辞办法,常常是受口头语辞上盛行的修辞办法影响。”《发凡》以为,把“辞”当作文辞,这是“礼拜白话时期的一种成见”。由于“在礼拜白话时期,人们往往轻视语体、压抑语体,贬称它为‘俚语和‘俗话。可见,“润饰文辞说”往往只供认文辞、即书面语、白话文能够修辞,而以为语体文即白话文、口头语不能修辞。《发凡》指出:“所谓辞实践上包含了悉数的语辞,而非单指写在纸头上的文辞”。(p.2)也就是说,语辞既包含白话文和白话文,也包含书面语和口头语。《发凡》关于修辞现象存在于悉数言语活动之中的观念,一方面批评了其时礼拜白话、轻视白话文的不良风气,一方面廓清了人们关于修辞含义的模糊认识。

第二,是润饰仍是调整?《发凡》以为把“修”当作润饰,“这也仅仅侧重文辞,而且侧重文辞的某一部分现象的一种成见。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一种手法,首要是为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尽力。既不必定是润饰,更不必定是脱离了意和情的润饰。”(p.2-3)这段话表达了三层意思。首要,修辞是为了表达内容,就是“达意传情”的一种手法;其次,修辞不是润饰文辞,而是调整语辞,以“修辞”为润饰文辞,就会专着眼在文辞,乃至专着眼于华巧的文辞;最终,即便是酌量修正,实践也仍是针对心意调整适用语辞,而不只仅是文字的润饰。总归,修辞“与其说是语辞的润饰,毋宁是语辞的调整和适用”。(p.3)调整语辞、适用语辞,使语辞能最大极限地传情达意,这就是《发凡》最根本的修辞观。

“调整语辞”是陈望道对修辞的会集概括,这比“润饰文辞说”有其显着的科学性和行进性。其意義首要在于:榜首,扩展了修辞研讨的视界,把修辞活动从仅限于书面语的“文辞”,扩展为包含口头语的“语辞”。第二,提高了修辞研讨的价值,由单纯研讨文字技巧的润饰,提高到使表情达意能够适切的调整,这就使得修辞研讨既重视言语方式,也联络思维内容,而且着重内容决议方式,方式有必要遵守内容的需求,纠正了为修辞而修辞的方式主义倾向。

(二)三个境地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和语辞运用的三境地”。这三个境地为:(甲)记叙的境地——以记叙事物的法则为意图,在书面如悉数法则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悉数实务的阐明谈商,就是这一境地的典型;(乙)体现的境地——以体现日子的体会为意图,在书面如诗篇,在口头如歌谣,就是这一境地的典型。(丙)糅合的境地——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悉数的杂文,在口头如悉数的唠嗑,就是这一境地的惯例。(p.3)“三个境地”将修辞的详细运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类,关于行文的每一种类型进行了全体的概括。而且,指出这“三个境地“是区分“两分野”的前提条件。

(三)题旨情境说

在《发凡》中陈望道先生提出“修辞以习惯题旨情境为榜首要义”的准则。所谓“情境”,《发凡》以为是“写说者或听读者的天然环境社会环境,即两边一同的经历。”“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听读者的亲疏联络、态度联络、经历联络,以及其他种种联络。”(p.10)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言语自身的环境,如词语之间的调配,句子之间的调整,阶段之间的组织等;二是指言语的布景,包含年代、社会、民族、区域以及写说的详细情境,比方写说的时刻、地址、场合、目标、写说者与听读者的联络等等。所谓“习惯”,就是说话作文有必要依据写说的内容、意图、目标、时刻、地址、上下文等因从来恰当地挑选修辞办法,运用修辞技巧,以获得抱负的表达作用。《发凡》中还指出“但凡实在天然的修辞,必定是直接或直接的社会日子的体现。但凡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合适内容杂乱的题旨。”这段话提醒了修辞的根本规律,阐清楚习惯题旨情境关于修辞活动的重要性。(p.11)

(四)两分野

这本书最大的奉献就是“两分野”的观念。“两分野”是指将修辞分为:消沉和活跃两种。它是两种不同的修辞现象,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发凡》要点的就是讲这两种“分野”,讲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不同特征。

1.消沉修辞。消沉修辞是笼统的,概念的。有必要处处同事理契合。现实有必要契合工作的实践,理论有必要契合理论的联络。(p.47)详细地说,有必要具有“含义明晰、伦次通畅、句子平匀、组织稳密”四个条件,意图是使人“理睬”。因而,关于因年代、地域、集体而生的差异,要设法减除它。关于乖僻别致,及其他悉数不寻常的说法,设法削减它。总归,是立求含义理解,而且简单理解。

2.活跃修辞。活跃地修辞是详细的,体会的。其意图是使人“感触”。活跃地修辞是运用语辞的自身,关于语辞的声响、形体自身有激烈的喜好。有时乃至为了声响的一致或改变,形体的规整或调匀,破坏了文法的完好,也带累了含义的清楚。(p.50)活跃修辞要求把意思表达得生动形象,这首要包含“辞格”和“辞趣”两个方面,跟内容比较靠近、魅力比较稠密的,称为辞格,也叫辞藻;跟内容比较疏远,魅力比较浅淡的,称为辞趣。辞趣就是言语文字自身的情味和风味,它包含辞的意味,辞的腔调、辞的描摹三项。此外,《发凡》把活跃地辞格分为资料上、意境上、词语上、章句上等四类38种辞格。这38种辞格比以往的修辞学说理论更全面更透彻,充沛展现了修辞理论的“五光十色”,他还批评了曩昔把活跃修辞看作是修辞现象悉数的片面观念,指出“华巧不是修辞现象的全范畴”,“修辞以习惯题旨情境为榜首义,不该仅仅是语辞的润饰,更不该该是脱离情境的润饰。即便偶尔构成华巧,也当是这样习惯的成果”。这种见地现在已为大多数人所遍及承受,但在其时想必必定是非同凡响的。这种齐备的修辞学体系的论述,为后来学者的研讨奠定了坚实的根底。修辞学在此根底上也不断开展而愈加完善。

三、比方修辞格

《修辞学发凡》概括了38种辞格,并对这些辞格进行界说、举例、剖析。本文首要对比方辞格进行剖析。

《发凡》中指出“思维的目标同别的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是就用那别的的事物来比较这思维的目标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方。”“辞格的建立,实践上要有思维的目标、别的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因而文章上也就有正文、譬喻、譬喻语词等三个成分。(p.72)陈望道先生这儿所讲的“思维的目标”和“正文”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比方的本体,“别的的事物”和“成分”中的“譬喻”就是咱们说的比方的喻体。如:

(1)这几天的气候真是太冷,北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相同。

(2)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3)火红的枫叶像火花相同纷繁地飘落下来。

榜首句的意思是由于北风吹在脸上疼的感觉就如到割相同。本体是“凉风”,喻体是“刀割”。类似点是两者都会使人感觉“疼”。第二句是把气垫船比作一匹烈马。本体是“气垫船”,喻体是“烈马”,类似点是两个事物的速度都“十分快”。第三句是将赤色的枫叶比作火花。本体是“赤色的枫叶”,喻体是“火花”,类似点是两个事物的色彩都是“红”色的。

1.比方句的类型。针对本体、喻体、类似点三个成分的异同及隐现,《发凡》将比方句分为三种:明喻、隐喻、借喻。

明喻是指分别用别的事物来比较文中的比方。在正文和比方之间的成分之间常常有“好像”“似乎”“相同”或“犹”“若”“如”“似”之类的比方词。例如:

(4)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波之上。

把白堤和苏堤的树叶呈现的绿色比方成绿色的绸带,体现出了树叶绿的柔软、洪亮,既恰当又别开生面。

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方。其方式为“甲就是乙”在方式上是相合的联络。是“话里有话”的意思。例如:

(5)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是刘禹锡写洞庭湖的山水风景的夸姣。这一隐喻的本体是“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喻体。“洞庭山水翠”“与“白银盘里一青螺”两者之间有类似点:洞庭湖的水是白的,洞庭湖的山是翠绿的,山水是青白相映;白银盘是白的,青螺是青的,盘与螺也是青白相映。作者的在这一修辞中运用了联想心思,将洞庭山水与盘中青螺相联络,使作者所描绘的洞庭风景大大增强了其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和拓延性。无生命的山水由于有生命的青螺而活了起来,作者笔下的洞庭山水风景的审美空间进一步拓延了,画面的新颖性也大大加强了。

隐喻中的“比方词”全都被隐去了,由于就是隐喻,本体必定就不呈现了。如一些歇后语:“肉包子打狗”“黄鼠狼给鸡拜年”等等。

借喻是比隐喻更進一层的。如:

(6)人走茶凉。

(7)一根丝织不成网,一篇网盖不成楼。

运用借喻是要注意两点:一是应该防止混用几个借喻在一同。二是应该避去简单引起误解的借喻。(p.79)

以上三级比方,都是由本体、喻体、类似点构成,可是一个比一个的本体与喻体更进一步,联络的越来越严密。

2.比方的心思机制。人们运用比方首要是用一个事物去比方了另一个事物,也就是说由这个事物联想到那个事物。而这两个事物必定是类似或附近的,并反响两个事物之间的附近的联络。因而,比方的心思根底首要是类似联想。例如:

(8)安静的湖面,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

为什们会将“湖面”比作“一面巨大的镜子”呢?当咱们看到湖面如此的安静,而且湖水必定很清楚,当人们站在湖边时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在人们的头脑中天然会联想起能够照人的镜子。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是要有类似点的,而“湖面”和“镜子”的类似点就是能够经过它们看到自己。再如:

(9)真挚的友谊就像温暖的春风。

咱们初一想时,怎样也不能把“友谊”与“春风”联想到一同。可是假如深层的想一下“真挚的友谊”能够使人们感觉到朋友之间的夸姣,能够给人传递一丝丝的温暖。而春风的特征就是使人感到温文、温顺、温暖的。所以从两个事物所要传达的信息来看,两者有类似点。而用“友谊”比作“春风”很是恰当,也很直观。

3.比方的文明、民族特征。言语是文明的载体,文明限制着言语,这也是言语文明界大致公认的理论。言语自身是一种文明,它是人类差异于其他悉数动物的根本性特征,言语遭到文明的限制,这是不容置疑的。拿比方来说,两个事物之间有类似联络,能够构成比方的本体和喻体。而人间万事万物之间都具有既同且异的联络,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恣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比方联络的。但现实上,咱们所挑选的喻体都具有必定的规律性。所以,作为言语中的比方句当然也就具有文明的特征。例如: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儿的“老骥”是“老马”的意思,这句话里曹操自比“老马”,幻想着自己像“老马”相同有很高的志趣。可是,有那么多动物,为什们作者要自比“老马”呢?这就与我国的文明有关,由于人们以为马的特征是勤劳、才智、坚持而且跑的速度比较快。如“千里马”,“马”这些特征正契合作者的心思。

此外,比方句还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比方句的有些喻体仅仅在我国才有的,只要我国人才理解的。如:用“草庐三顾”来比方对人真心实意。由于这是古代我国的典故,是我国撒播下来的文明,大部分的我国人都会懂,所以这个比方才干成为一种固定的比方撒播下来。又如,英国人把幸运儿称为“A lunky dog”,而狗这在我国一般是谩骂的话。如:狼子野心、狐假虎威等。可见,比方句的喻体也是好像言语相同具有民族的特征。

四、总结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是我国修辞学史上里程碑似地巨著,原因是提出了“题旨情境说”、创建了“两大分野”理论体系,榜首次科学地、体系地提醒了修辞学的内核,找到了修辞学的实质,而且影响了一代代的学者致力于修辞学的研讨。可是,事物是在不断开展的,言语也是不断开展改变的。一种修辞学的理论也不是原封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向前推动,不断地承继和立异中行进的。如: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中提出的立异的观念:“三一理论”、“零度和违背”及“修辞学的“潜性、显性”理论等。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书社,1982.

[2]黄达利.小议比方的心思机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7(3).

[3]罗渊.《修辞学发凡》与我国修辞学研讨转型[J].中南大学学报,2009(5)

[4]刘淑银.黄立丽试论王希杰先生的潜、显理论对修辞学的奉献[J].鸡西大学学报,2009(2)

[5]刘小茹.浅析《修辞学发凡》[J].安徽文学,2009(9)

[6]史灿方.从两大分野到四個国际[J].池州师专学报,1998(2)

[7]王文松.《修辞学发凡》的理论建树及其影响[J].曲靖师专学报,1992(1)

[8]吴礼泉.比方修辞文本的剖析[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3)

[9]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出书社,1983

[10]于建凯.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承继与立异[J].河南财务税务高级专科校园学报,2007(5)

[11]张少云.比方的心思根底[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3)

[12]周友昌.试谈比方的民族文明蕴涵[J].河池师专学报,1996(6)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