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让每一片土地都绽放微笑

点击:0时间:2021-06-21 11:05:46

王成祥

青春青奥·印象南京 /全球华语征文——“聚焦栖霞”作品选登

本期特别策划:纪念第45个“世界地球日”

编者按:

1970年,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此项活动不仅推动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而且经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本期通过刊发此文,旨在“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历史,在某个特定时期总是显得异常凝重,它会将一系列严峻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逐一呈现在世界面前,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耕地资源的不断流失,正是其中之一。

据资料显示:地球上1亿4800万方公里的陆地中,大约有3100万是可耕地。然而,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流失。

再来看看我国国土资源部提供的一项权威调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耕地”这个话题变得日益沉重:从1996年的19.51亿亩,到2001年的19.14亿亩、2007年的18.26亿亩、2011年的18.2476亿亩,2012年的18.24亿亩……中国的耕地正在逐年减少,并已迫近18亿亩的红线,也迫近人们的心理防线。虽然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耕地面积虽列世界第二位,可人均耕地只有1.43亩,是世界人均耕地的27.7%,为美国的12.8%,为印度的45.5%。更不容乐观的是,一些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中国人均耕地量仅比孟加拉国和日本略多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折射的却是土地资源已向国人敲响了长鸣警钟。

纵观新我国成立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现代化历程,我们能够明显觉察到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特征,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才从传统性社会转变为现代性社会不同,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时间里,迅速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性社会转变为现代性社会。这种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大大压缩了我们现代化发展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二百至三百年才能实现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也将发达国家二百至三百年中不断出现、逐步化解的矛盾与问题,集中到了这三十多年的时间内,从而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体现得较为集中和明显。

土地问题自然也不例外。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至2010年和2020年,要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据官方统计,近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已放缓至每年百万亩以下,而此前的1997~2007十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竟高达1132万亩。

由于耕地保护关乎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不仅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列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还先后制定出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的通知》等文件纷纷出台,正是一个个极好明证。1998年,耕地保护更是被写进《刑法》,并增设了“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近年来,国务院又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土资源的管理文件,人们可以明显觉察到国家对土地管理从严从紧的方向更加明确,运用土地政策倒逼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更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突出的理论创新点,即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到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针对国土资源工作,专门提出了六个方面计31项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历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对土地管理的高度重视。

然而,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要想管好、用好每一片土地,又是谈何容易?!况且,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历史变革中,各地大小行政长官们完全可以找出种种理由去做一些“只谋求发展、不顾惜土地”之举。于是,偌大的中国,几乎每天依然会上演一幕幕有关土地流失、违规用地的闹剧与悲剧。在此情形下,强调集约用地,并牢固树立“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幸福”这一科学发展理念,显得尤其重要。

此刻,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地处南京市东北郊的栖霞区。

提起南京栖霞,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枫叶。

凡来过栖霞的人都知道,栖霞山上,广植枫香、乌桕、戚树等色叶树,每临深秋,层林尽染,飞火流丹,美不胜收,正可谓“万树霜枫赤似霞,惹得人称二月花。” 至于“春牛首,秋栖霞”,更已成为南京地区妇孺皆知的口头禅。

不错,枫叶是栖霞的一张名片,是大自然赐予这片土地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在古金陵四十八景中,“栖霞丹枫”正是其中之一。现代作家郁达夫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曾写到中国观赏红叶有三个绝妙的去处,它们分别是: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可见,栖霞红叶早就名不虚传。

作为一方处处流淌着文化神韵的厚土,栖霞上下7000年,阅尽人世沧桑,并以其悠远绵长、曲折深邃的历史,与近在咫尺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城垣之间,形成了不离不弃、互为魂魄的关系。这方历史悠久的土地,还曾吸引过无数英才俊杰、风流人物的驻足流连。他们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筚路蓝缕、建功立业,从而引发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数春风般的怀想。

然而,历史的悠久,并不意味着物质的文明。栖霞,这个饱含诗意与神韵的名字,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始终背负着一个极其沉重的“贫”字——贫弱的农业,贫穷的农民,贫困的乡村。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沿江开发战略帷幕的相继拉开,等待已久的栖霞大地,终于踏上了崭新历程。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一曲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交响乐,在近400平方公里的栖霞大地上如期奏响,而为这一战略举措书写壮丽开篇之作的乃是大拆迁。于是,地铁迈皋桥段、西气东输、仙林大学城、高新技术开发区、钟山国际体育公园、十运会马术中心、疏港大道、汤龙公路、宁杭路、沪宁高速、321国道拓宽、和燕路三期……这些颇具影响力的重点工程,拉开了栖霞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大框架;龙潭深水港、经济开发区、科技园等项目建设,为栖霞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而经济适用房建设,为拆迁的群众又筑起了和谐幸福的家园。在最初短短十多年里,栖霞区完成了100多个项目的拆迁任务,拆除面积640万平方米,拆迁居民35000多户,有10多万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栖霞打了一个漂亮的拆迁仗,其面积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高、民意之畅,不仅在南京拆迁史上前所未有,而且在全省也属罕见。这是改革开放的种子在栖霞落地生根的又一见证,更是科学发展的伟大战略在栖霞大地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栖霞与伟大的祖国一起前进,一样发生着巨变。它经历风雨,更洒满阳光,如今正走向新的辉煌。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栖霞区预计实现GDP701亿元,同比增长12%,地均GDP达416.6万元/公顷,同比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金额404亿元,同比增长12.2%,辖区内南京经济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经济开发区前10强,开发区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在国家同类园区中位居前列。这些骄人业绩的取得,与辖区对土地的科学利用与合理开发显然密不可分。

栖霞区地处南京市东北郊,北临长江,南依钟山,下辖9个街道,总人口约60万。全区总面积390.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2,523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31亩。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栖霞区建设用地的规模在不断增长,由2007年的13438公顷,已增加到2013年底的15479公顷,净增加2041公顷,年均用地需求达340公顷;而国家允许的2006—2020年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供给量只有3526公顷。资源需求的刚性上升与资源供给的刚性制约之间,矛盾显得日益突出。作为南京东门户,栖霞又是区域内多条纵横交错的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的承载地,地块分割现象严重,新一轮发展的空间因此受到限制。所有这些,迫使栖霞执政者必须因地制宜、深入思考,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对策从何而来?答案首先在于发展思路的转变,在于节地提效全新理念的确立。对此,南京市委、市政府已把国土资源工作上升到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位置,把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工作上升到事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发展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度。2012年,在全市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同志明确指出,国土管理转型创新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根本性、基础性改革举措,是一项涉及南京长远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把这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处,是对南京这片土地决策者、管理者的一次重大考试,更是我们全市国土资源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国土战线的老兵和地区发展的主要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更加坚定依法用地、集约用地的决心。希望辖区内各园区和街道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土地国情国策,勇于担当,肩负重任,倍加珍惜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全区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栖霞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做出更大贡献!”

这是栖霞区委书记臧正金同志的一段深情道白。他称自己是“国土战线的老兵”可谓名副其实,因为在此之前,他担任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整整有六年时间,脑海里不仅始终紧绷着“土地国情”这根要弦,而且为全面提升南京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自2008年出任栖霞区委书记以来,虽然职务变了,工作性质也变了,可对土地的感情却一往情深。因为他深知:守土有责,责任重于泰山!

“面对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每一寸土地;面对腾飞的发展,我们要象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用好每一寸土地;面对百姓的需求,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心做好每一项服务。” 这是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陈光同志代表全市国土人向社会所发出了庄严承诺,他要求全市国土战线的卫士们,时刻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重大责任”的管理理念,时刻坚持“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工作准则,紧紧围绕“保发展、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四大要点,用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全面提升南京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上行下效,军令如山!栖霞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栖霞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此揭开了全新的一页。

作为南京实现全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栖霞上下立足发展大局,很快形成共识:一是走节约集约发展之路是全区释放资源禀赋的必然选择;二是走节约集约发展之路是应对挑战的战略之举。为此,区委、区政府不仅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立区之本,积极倡导、全力推崇以节约集约为内涵的价值理念,而且还贯穿到全区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栖霞国土部门在推动节约集约的大思路上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在促进节约集约的体制机制上精心论证,以实施节约优先战略、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来破解“两难”。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2013年,栖霞区被江苏省国土厅评为土地执法模范区,同时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光荣称号。国土资源转型创新这一崭新工程,在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中,充分彰显了倒逼与引领经济转型的奇特效应。

为确保节约集约的常态化,栖霞区积极探索以规范用地行为为重点的国土资源节地提效机制,重点把好“三关”,以加强用地的全过程管理。一是把好规划控制关。将节约集约理念充分融入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科学合理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与使用时序,充分发挥国土规划在引导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做到国土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以高标准、高要求推进区域整体开发建设,促进产业布局和结构的持续优化提升。二是把好项目审核关。严格执行凡是新增工业用地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投资强度不低于550万元,亩均产值不低于600万元或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元。达不到投入产出要求的项目,坚决采取责令追加投资、核减用地面积、取消优惠政策、强制调整供地等行政措施。为确保政策的贯穿实施,区政府通过制定下发《栖霞区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计划》,明确了推进节地提效的具体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并建立目标考核、绩效奖惩、责任追究制度。三是把好批后监管关。探索建立土地闲置、低效用地管理及推出机制,引导并促进土地资源二次开发与利用。对土地确实存在闲置的,且超过一年未满两年的,按土地出让金总额10%交纳土地闲置费;对超过两年确实无法开工、又无力开发的项目收回土地;闲置工业用地数量超过三年工业用地供应量40%的街道和园区,暂停新增工业用地报批。这些细则的出台,在确保项目用地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利用的同时,更使得土地闲置、粗放利用或不当占用等现象得到切实有效的防治。仅2013年,栖霞区督促开工、收回、调整盘活闲置土地数量就高达1490亩。

为了大力推进节地提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栖霞区还将模式的不断创新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在此,只需略加整理,便可列出一串。

——和谐搬迁“腾”地。2011年以来,栖霞区委、区政府将辖区化工企业搬迁列为全区年度重点工程之首,并斥资10个亿,推进区内158家化工污染企业关停并转,退出的2400亩土地优先用于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及创新项目的建设,亩均税收从原来的1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0万元以上,使得土地产出效益得以极大提升。

——拓展空间“节”地。为鼓励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鼓励园区规划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区政府和园区对容积率1.5以上的建筑部分给予补贴或奖励。金港科创中心一期标准厂房与研发大楼,吸引8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40多家为生产研发型企业,按照每个企业用地30亩计算,节约土地1200多亩。2012年入驻企业实现年产值8.5亿元。

——选商选资“集”地。作为栖霞核心主导产业,光电显示产业产值201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液晶模组年出货量占据全球份额的12%。为此,栖霞区积极助推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优先选择占地少、投入高的光电企业。日前落户的东光光电大尺寸液晶电视模组项目,总投资9000万美元,占地面积40亩,当年建设当年建成,投产后年产出超过100亿规模。

——科技创新“生”地。通过企业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实现闲置资源的二次利用。按照“一校一园”的建设目标,辖区引导30多家企业与科技城12所高校进行合作,利用原有的5万多平方米的校舍、教学楼、实验室及人才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研发,并腾出400多亩土地,联手企业共同建设科技研发楼、大学生创业中心、孵化器等。“产学研”的合作,不但节约了土地,解决了大学科技城土地利用低效的问题,而且还满足了一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宕口整治“造”地。充分挖掘宕底废弃地的潜力,先后投资25亿元,治理废弃宕口40个,面积达185万平方米,增加可利用建设用地1500多亩,满足了南京大学、市委党校、鼓楼医院及老年公寓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实现了土地的再生利用。此外,栖霞区还通过矿山环境治理,美化生态环境,建成600多亩的绿化与配套用地,打造出风景宜人的幕燕风光带,供全市市民观光休闲。

——存量盘活“增”地。马群科技园作为省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2.84平方公里,已入园企业80余家,占地面积2769.5亩。在土地转型创新政策指引下,80家企业都有节地提效、提高建筑容积率的愿望和基础条件,且具有较强的挖潜空间。为此,栖霞区国土分局联合规划、住建等部门,专题研究盘活“增”地具体方案和措施,向土地再生利用空间求资源。其中,37家企业已着手近期调高建筑容积率,拟从目前的0.4、0.8和1.2分别提升到1. 5、1.8和2 .0。目前,南京市规划局已同意整个园区规划空间提升,并正办理相关规划手续。此举可增加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增加就业2万多人,相当于再创一个马群科技园。

除此之外,栖霞区还积极开展空中立体“造”地的试点工作。2012年以来,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投资7500万元,建设园区屋顶花园和菜园9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4万平方米,实现园区所有建筑都建有屋顶花园和空中农场。一是具有假山、水景、园路、廊架、小乔木、灌木及宿根花卉等融为一体的精品屋顶花园;二是通过改良土壤建设屋顶农场,种植绿色蔬菜。这些无公害蔬菜,不仅满足了园区绿色蔬菜的需求,还起到遮阳和观赏的良效;不仅提高了环境质量,还节约集约使用土地,为辖区的节地提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由此被江苏省绿色建筑中心评为省首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被世界屋顶绿化协会认定为“屋顶绿化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节地提效保发展,转型创新促提升。实践证明,它不仅是栖霞区破解土地供求瓶颈的一道良方,而且是该区经济转型与科学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我曾多次驱车在栖霞境内穿行,触目所见,感慨良多。在仙林大道,我能充分领略到大学城的梦幻与神奇;在栖霞大道,开发区几乎每天都在书写“土地创造财富”的传奇。如果说,这些画面展示的是栖霞“大江东去”雄奇的一面,那么,石埠桥夜晚的点点灯火、江中丽岛八卦洲的幽雅恬静、龙潭街道靖安一带万顷良田的绿色生机,以及因征地拆迁住进摄山新城、江畔人家新农民脸上的欢颜……,为这片土地又平添了一道道别样的风景。所有这些,在表明栖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又形象诠释着作为“山川之根、万物之本”的土地所立下的一份份功劳。

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最基本载体,良好的土地利用秩序,亦已成为栖霞社会管理的可圈可点:2013年前三季度,栖霞新增违法用地9宗,同比2012年42宗共减少33宗,涉土信访案同比下降66.7%,省信访专项督查案0宗,卫片问责比由2011年度的2.7%,下降至2012年度的零问责。

一增一减,一升一降,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又是什么奇妙的笔法在谱写着这幅和谐发展的篇章?答案依然是:肩负的使命感使然。

“我们要把创建国家节约集约模范区和推进土地集约开发利用放在工作首位,通过要素聚焦服务,加快推进城乡布局优化,全面提升资源的综合开发效益。”

这是栖霞区区长邢正军同志在“创建国家节约集约模范区动员大会”上的铿锵之言。

随后,在创建“省土地执法模范区”动员大会上,区委、区政府再次强调:全区上下,必须要抱着对当代及后代负责的精神,切实强化保护土地资源的忧患意识,不断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和谐、绿色发展;全区上下,要继续加大土地管控的高压态势,创新管控模式,维护好土地法制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理顺土地管理与利用的责、权、利的关系,强化土地管控考核和行为过错追究责任制度的落实;全区上下,要持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和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能力与水平,切实形成以土地“亩产”论英雄的新氛围。

这是栖霞新一轮的发展宣言,也是区委、区政府领导节约集约、转型发展的决心,更是全区和谐持续发展之定律。这样的共识一旦在全区上下形成合力,便会迸发出强大的前进动力。于是,通过深入采访,我们不难梳理出栖霞区为确保创建所夯实的一系列制度工程。

——为确保创建工程稳步推进,区政府不惜投入近200万元专项经费。

为使创建与土地管控上升为全民工程,区政府在全市率先将国土执法网络化纳入到各街道、开发园区的考核体系,重点突出国土资源精细化规范管理,推行月度排名考核末位问责制,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掀起了基层执法主体管控“比、学、赶、帮”的竞争热潮。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街道创建“土地执法模范街道”、村级创建“土地执法示范村”等系列活动,努力打造“区、街、村”三级联创局面。

——为使保护土地的责任落到实处,区政府在全市率先将“四条”高压线政策纳入人员责任追究体系,全面实行底线警诫约谈机制,以铁的手腕,打造起滴水不漏的约束与监督。

——为巩固全国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成果,区政府积极探索缓解管控压力、倒逼经济转型新机制。从量化刚性指标着手,积极推出全区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工程。对全区首期80多家低效利用土地企业逐一进行盘点,分别以收回、转让、增资扩股、增减挂钩等多种形式,逐个制定再开发利用方案,从而拉开了土地利用提档升级、以缓解新增压力的转型发展新序幕。

——为有效维护被征地群众权益,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全区一直坚持报批前用地预审、用地现场勘查和风险评估制度,严格征前告知、确认、听证程序,严格“两公告一登记”制度落实,坚持征地拆迁重大事项会审会办。通过预测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极大地预防并解决了土地征收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在进保人员的安置上 ,做到应保尽保,不留任何隐患。

——为巩固成绩,持续保持打击违法用地的高压态势,区土地执法监管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国土资源部15号令的通知》,建立并启动警诫约谈机制,对有违反以下四项之一的街道、园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区政府对其进行警诫约谈:一是辖区范围内违法用地虽未达到问责比,但造成恶劣影响的;二是辖区内违法用地经媒体曝光查证属实,确有监管责任的;三是引进招商项目未按《栖霞区招商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园区外建设造成违法用地既成事实的;四是在全区违法用地统计排名第一的。同时,区纪检监察部门还定期会同区国土、城管等部门,对全区土地执法管控情况开展督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逾期未能整改到位的进行通报,并下发督办单……

一系列严丝合缝的监管机制,一旦成为刚性的政策约束,便会像一个个无形的紧箍咒,牢牢绷紧了各级领导干部大脑中的土地之弦。

与制度工程与严明纪律相呼应的,是栖霞区“智慧国土”先进理念的精心打造。

面对日益繁重的土地执法任务,传统执法管控已难以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必须从源头抓起,以推进土地执法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土地执法效率为目标,重点突破“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这三大瓶颈。为此,栖霞区政府在全市率先租用卫星,定期获取覆盖全区近4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现状及新增建设用地动态数据,以提前掌握全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准确甄别变化图斑性质。一旦发现有违法用地现象,区政府责成相关办事处、开发(园)区限期整改,确保及时消除违法用地状态。

为实现对全区土地动态监管的及时性,栖霞国土分局率先借用区城市管理局监控平台和布设的243个探头,对土地动态进行24小时监控;同时通过对建筑材料运输动向的监控,对可能发生违法用地的地区,执法人员会在第一时间进行重点巡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违法用地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为确保对全区土地动态监管的精确性,区国土分局将已获取的2012年度变更调查的图层与影像数据,结合谷歌地图的公开数据,装入手持GPS,精确掌握巡查地块的规划、审批和现状等第一手资料,以准确判定用地的合法性。

如果说,管好土地资源是全社会的责任,那么,执法队伍的不断提高,乃是保证各项责任贯彻落实的重要前提。以国土执法网格化为例,目前,栖霞区、街、村三级土地监察网络共有400多个网络人员,区国土分局为此专门制定了《系统全人教育管理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每半年进行一次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专场培训。此举使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和基本业务能力得以大大提升,为进一步做好全区土地执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网格化的推进,使地区实现了“小信访诉求不出村,一般信访诉求不出街道,大的信访诉求区内解决”的良好局面。 放眼未来,在近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被真正划分为数千乃至上万个合理规模的网格。在这里,每个网格都承担着以土地控管为重点的社会管理职能。在这里,你会随时找到由土地、街道、村、组所组成的网格职责的责任者。同样是在这里,所有的干部都是下沉“上网”,并且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每个格子一旦发生情况,第一时间就会有人进行管控。而对一些历史积案,区委、区政府又以全市开展的干部联系信访群众“春风化雨”握手专项行动为切入点,上至书记、区长,下到部门、街道负责人,对信访案件实行包干。正是这种细致入微而又富有创意的工作方式,成功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积案。

“上有卫星,下有百姓;上有卫片,下有网格;上有机制,下有堵疏。”这段“顺口溜”,可谓生动概括了栖霞区在土地管控方面所采取的多管齐下的防范机制,同时也形象破译出该区土地执法与创建活动取得实效的成功秘笈。

从“省土地执法先进区”到“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的跨越;从土地执法网格化管理到立体化、智慧化监管的提升,栖霞区的国土管理从未停止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为在全区更好地渲染依法用地、节约用地的环境,营造人人参与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的氛围,切实增强干部群众依法合理用地的意识,国土分局还利用 “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重大宣传节点,深入社区,走村进组,通过工作简报、宣传画、标语、横幅、展板、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为老百姓答疑解惑,并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国土管理工作的新政策、新举措、新经验和新成效,在辖区内多方打造空前的宣传舆论气氛。

记得早些年,我曾不止一次在户外某处的墙壁上,总能看到类似这样的一则宣传口号:“但留片地给子孙。”每次读后,总会心生一番感慨。是啊,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也是一方土地的守望者和小主人,可在大开发、大拆迁的时代,有多少孩子能有机会与泥土亲近、拥抱大自然?又在多少现代人在对土地进行肆意开发的同时,还能顾及下一代的心理感受?!

写到这儿,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以下这一幅幅形象而又感人的画面:

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在上着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课堂上,不仅有视频呈现的严守18亿亩红线,还有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所展示的图片以及VCR。

欣赏完一幅幅画面后,孩子们又接二连三地登上前台,或用稚嫩的童音大声朗诵着各自创作的小诗和倡议书,或展示起他们自编的小品。

最后,台上又出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演员”,他们身穿艳丽的服装,手拿精心设计的道具,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开始表演起一幕《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情景剧。只见他们时而舞,时而唱,时而演,不时博得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是为迎接第23个全国土地日的到来,栖霞区国土分局联手有关部门在八卦洲中心小学举行的“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争当国土小卫士”的主题活动现场,其目的是希望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一颗“保护耕地”的种子,更希望通过一双双小手,牵起一双双大手,共同保护一方幸福,保护栖霞这片美丽的家园。栖霞区副区长陈松同志对此次别开生面的活动予以高度评价,并希望全社会都能自觉加入到“保护耕地”的行动中来,人人争做“国土卫士”!

“土地在我们这个部门看来,可谓是把双刃箭。一方面,上面不断强调要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又要不断朝前发展,而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离不开用地。好在栖霞区在利用土地资源上,没有采取那种大手笔、立竿见影的模式,而是选择了集约、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区委、区政府决策英明之所在。”

发出这番肺腑之言的是栖霞国土分局局长黄卫东。这位生于中国著名长寿之乡江苏如皋的中年汉子,年轻时接受过军旅生活的磨练与摔打,人虽长得高高大大,却言语不多,工作起来堪称雷厉风行。在此之前,他在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当过多年的财务处长,曾被人戏称为“财神爷”;2010年8月5日出任栖霞区国土分局局长后,又被人戏称为“土地爷”。这两种“爷”,在黄卫东本人看来,虽纯属玩笑,却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他所肩负的重任与使命。

基层工作本来就千头万绪,尤其是在当今形势下,国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更是面临着多重矛盾,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差错。于是有人或许会不解地问:在上面好端端的财务处长不干,为什么偏偏要跑到基层来遭罪?黄卫东的回答很简单:“只想实实在在干点事。”至于为什么选择位于南京城郊结合部的栖霞,可能与他难以忘怀的军旅生活多少有点关联,因为他入伍的地方远在山东栖霞。

思路决定出路,有为才能有位。这是栖霞国土分局每位领导和工作人员所形成的共识,他们以“保发展、保红线、保民生、保廉洁”这“四保工程”为主线,本着“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关键,三年促提升”的总体要求,在黄卫东等领导的带动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爬坡实干,负重远行,用智慧、心血与汗水,在为栖霞区赢得一个个殊荣的同时,更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这里,让我们不妨聆听一下栖霞国土分局在2013年的一段段真情道白。

——我们倾心倾力“三创”。率先在全市向节约集约国优模范区创建目标迈进;率先在全市江南八区实现省土地执法模范区目标;率先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实现档案机关五星、国土资源(中心)所四星创建目标。

——我们倾力保障三大板块重点项目用地指标需求。通过年初计划、单独选址、点供,累计争取省市农转用计划指标2638.128亩,解决农转用计划项目涉及占补平衡计划需求1473.382亩;完成108个项目报批,面积9585.294亩。

——我们倾力推进建设用地的批后实施。完成2011年之前批后实施遗留项目16宗,面积290.8242公顷;全面开展2012年批后实施项目64宗,推进已完成30宗、面积161.9105公顷,另有34宗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批后实施率达87%。

——我们秉承“提前介入、超前指导、主动协调”的工作思路,全年先后倾力完成了中传重工、博世汽车、美安物流、中电熊猫、普洛斯等一批重点项目供地,面积468.4148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项目36个,面积292.6075公顷;划拨用地项目27个,面积115.4148公顷;经营性用地项目11个,面积60.3025公顷。供地率达92%。

——我们倾力于节地提效。对全区范围内供而未用项目全面进行跟踪,推进实施16宗,面积4362.36亩;督促开工7宗,面积198.26亩;指标盘活3宗,面积300余亩;处置收回14宗。

——我们倾力于执法管控。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同比下降42%,实现年度卫片执法检查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的比例控制在4%以下、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100亩的目标。

——我们倾力于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推进,使被征地农民最大享受征收政策,尽最大可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截止目前,完成进保1960人,进保率达100%。

——我们倾力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补充调查宗地1341宗,补签及核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界线协议书7484份。累计完成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9173宗。

——我们倾力于地质环境治理的组织协调与工作推进。近年来,向国家、省市争取近4000万元资金,协调辖区政府计划投入近2亿元整治资金。计划整治面积118万平方米,已完成面积80万平方米。

——我们倾力于地质灾害防治。近年来向省市争取1000余万元,协调辖区政府计划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地质灾害项目整治。采取强宣传、建群防、抓监测、重治理等措施,使防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多年来实现了辖区汛期“零伤亡”。

——我们倾力于全区露采矿山关停。在全市率先实现对辖区关停全覆盖,完成西岗街道为民砖瓦窑场和9家石料加工企业的关停工作,全面完成南京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露采矿山关停任务。

——我们倾力于信访维稳。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46件,办结率100%,办理“12345”工单69件,无一例不满意工单,无重办、重复派单、超期办理工单,涉土、涉矿矛盾纠纷明显减少,信访同比下降44%,综合满意率在全市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位列前茅。

——我们倾力于队伍建设。立足于全人教育,彰显教育培训特色与活力,全系统队伍素质迅速提升,全年无一例违法违纪案件……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赞扬,栖霞区国土卫士们没有满足,更没有陶醉,他们将一份份荣誉视为鞭策,将一个个赞扬化为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全区人民一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保护资源转型倒逼经济转型发展”这一核心,努力在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上再立新功,再绘新章。

2012年10月28日,栖霞区内的“仙林大学城”更名为“仙林科学城”。从“大学城”到“科学城”,虽一字之差,却彰显出栖霞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方式之变。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栖霞区,是南京市城市发展和企业投资的首选之地,同时又是南京科教人才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集聚了12所高校、17万在校师生。“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大的发展空间。”不久前,栖霞区委书记臧正金在接受《中国国土资源报》采访时曾如此自豪地告诉过记者。因此,作为南京的老工业基地,栖霞不能再走外延扩张之路,而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创新“智慧经济”,这就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智力资源,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据栖霞区区长邢正军介绍,栖霞对行政区、开发区、大学城进行一体化管理,推动区域内各种条块资源相互融合,同时以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产业功能区,以仙林新市区为城市功能区,发挥大学集群、人口集聚、技术集中的优势,着力打造“校在城中、城在校间”的发展格局;以龙潭港城为港口功能区,建设新兴综合型港口新城,实现港区相济、港城共荣。

为破解土地供应这一难题,栖霞区精心构建了“节地提效促发展”、“整合整治助发展”两大发展平台,对传统产业项目原则上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入驻标准厂房等方式解决。通过差别化供地,保障全区科技创新创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建设用地项目的用地需求。据统计,2012年,栖霞区90%的土地利用计划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据栖霞国土分局局长黄卫东介绍,2012年,栖霞区建设用地比2011年地均GDP又增加近4个百分点。

以土地的二次利用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是栖霞区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的又一重要举措。

曾几何时,栖霞区作为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化工产业一度成为其发展的第一“功臣”。但由于大多数化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工艺简单,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也浪费了土地资源。

2011年,南京市委将栖霞区化工企业搬迁列为全市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提出加快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以土地二次利用实现工业企业“二次创业”。据统计,至2012年底,栖霞区已关停158家化工企业,使得2400多亩存量土地得到二次利用,土地产出效益倍增。一些被关停的企业看起来是远离了主城,失去了眼下的便利,但用长远目光来看,却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燕子矶新城原化工企业中山化工厂占地600多亩,通过转变土地用途后,实现了从高污染、低效益到零污染、高效益的可喜转变。

在老企业获得重生的同时,栖霞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也获得了发展空间。辖区在对原厂址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结合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对燕子矶地区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商务公园大街和滨江休闲带。如今,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使得栖霞这片曾经“处处冒烟”的土地,开始散发出现代化的气息,生机无限。

栖霞区以“保发展、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为目标,通过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试点与节地提效工作,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重点保障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明确了对“三高两低”项目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并根据经济发展的产业类型、载体分类、用地分类等,精心研究制定相应的节地提效实施细则。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工业楼宇,明确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新兴产业项目。提高项目引进门槛,明确新增工业用地项目不得低于1亿元人民币,亩均投资强度不得低于550万元,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不得低于每亩40万元。栖霞区还借助“一张图”工程,完善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系统,制定土地供应全程监管制度,促进企业高效使用土地。

2012年10月16日,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开园仪式在栖霞区举行,11家总部企业、30家孵化器企业、14家高校重点实验室纷纷进驻园区。像这种没有“烟囱”的总部经济、孵化企业,在栖霞区还有很多。近年来,栖霞区先后高标准建设了紫东国际创意园、南京大学科学园、金港科技创业中心等一批创新园区。

位于栖霞区的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共建立各类技术研究中心26个、企业技术中心23个,引进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区内建设了产业化基地。“南京开发区成立20年来,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用了15年,实现了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的工业规模,这主要靠的是资源;第二个阶段用了5年,实现了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工业规模,这主要靠的是智慧。”栖霞区委书记臧正金同志,用数字很好地诠释了开发区发展的非凡历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号角,百川回应,万壑共鸣。13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披荆斩棘,开始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征程。

栖霞在南京的历史变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令世人瞩目。如今的栖霞,又肩负着成为南京市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建立资源集约利用示范区的重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栖霞人民将会以此为契机,为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栖霞,再谋新思路,再增新举措,再创新辉煌。

超越想象的巨变,是栖霞人民的神奇梦想,更是这片热土的深切期盼!

标签: 土地 调查 生活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