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讲 篆刻中的文字形式

点击:0时间:2021-06-15 12:33:17

中平

长期以来,人们以“篆刻”统称印章。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入印文字是以篆书形式为主的。从篆书入印的角度来看,大致可归纳为三个系统:摹印篆系统,以汉印为代表,兼及秦印;大篆系统,以古玺为代表,以及后世印人同的创作作品;小篆圓朱文系统。在这三个系统中,以汉印为代表的摹印篆最宜于初学,大篆系统需具备一定的古文字知识才能够灵活运用,而小篆圆朱文系统则要有相当的书写能力和比较严谨的篆法方能在印面上有所表现。

入印篆书的增减变化 在入印篆书的三个主要系统中,小篆结构最为严格稳定,几乎没有增删笔画的可能。大篆文字结构不如小篆稳定,有些偏旁可以互换,有些偏旁可以改变位置,一字多形、增减笔画及合文现象也较为常见。大篆的变化虽然也有一定的规律,但情况比较复杂。

笔画或结构的增删变化在汉印中普通存在,其目的是用来调整构图。减,就是将笔画繁多,与其他印文不能协调、平衡的文字,减少或省略一部分笔画。增,则使笔画少的文字增加笔画,以适应构图的需要。减是为了求宽敞,增是为了求茂密,增与减必须依照文字变化的规律,不能妨碍字义,不能失去依据,不能使人看不懂。前人还总结出,这种增减笔画的方法,在一方印中最多不过一、二处(更不是每方印文都要增减),倘若逐字增减,必然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为人所不识。 汉印中有许多减笔的印例,目的在于调整章法的平衡关系。

篆刻虽然以篆书入印为主,但并不排斥其他书体形式入印。历代篆刻中如楷书印、行书印、隶书印、草书印等屡有所见。篆书之外的书体入印,有一个将其文字“印化”的问题。所谓“印化”,就是要让这些文字形态适合于印章形式,适合于篆刻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仅仅将某种书体的若干字罗列于印面,再加上一个方框,也就失去了篆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文字、书法与篆刻 篆刻的载体是文字,离开文字则无篆刻可言。学篆刻必须具备一些文字知识,了解文字演变的过程,以及汉字构成的基本方法等。对于不熟悉繁体字的人来说,还要能把日常的简化字还原到繁体形态,然后再向上追溯其篆书形态。

不少印学家都有先学篆、后学刻的说法,很有道理。可以这样说:长于篆书者不一定长于篆刻,而长于篆刻者,一般都能篆书。以学习篆刻的目的去学习篆书,其中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学习篆书形式,知道如何用笔、使转、结字等,这种训练,对篆刻线条的塑造有借鉴作用,尤其对圆朱文类篆刻创作有直接的帮助。二是学习篆书的变化规律,因为篆刻不单是在印材上刻篆书,而是以篆书为载体,需要再加工创造。假如不熟悉篆书规律,就失去了再创造的基础。对于学习篆刻者来说,第二方面的学习显然更为重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位篆刻家作品风格的形成和确立,首先依赖于“篆法”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的获得,又须从长期的篆(书写)与刻中积累、探索。

学习篆书对于篆刻来说无疑是必需的,但二者之间决非对等关系。另外,在学习不同类型的篆刻风格时,也应选择相应的篆书形式,如篆刻欲以圆朱文为主,那么小篆就是必习的功课,其范本可选择秦峄山刻石、泰山刻石,汉袁安、袁敞碑以及邓石如、吴让之的篆书碑帖等;如篆刻欲以秦汉印风格为主,则应临习秦诏版文字、汉篆文字、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如欲以古玺印风为主,需广泛临习先秦金文、籀文、石鼓文等。对于篆刻来说,无论学习何种风格的篆书,对篆法的研究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标签: 篆书 文章 文字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