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力透纸背的《诗经》

点击:0时间:2021-05-07 03:40:27

徐爱清

《诗经》用凝练隽永的诗行,将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展现,为今人生存与工作提供一种换位式、穿越式思考。

通过辛勤劳动收获幸福,不只是现代人的事业追求,古人也不例外;当今职场中遇到的困惑与矛盾,两千年前的人们同样会遇到,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到困惑迷惘时,回顾《诗经》或许能找到见仁见智的启迪。古人的“事业”,包含了为官之德、公务之责、做人之本,等等。

为官之德。《甘棠》中的“召伯”,以一棵甘棠树为切入点,为人们呈现出一位勤政爱民、清正为官的典型。“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召伯行军作战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搭棚过夜。后人对这棵树的珍惜爱护,寄托了对往圣先贤的深切怀念与景仰。在人们反复吟诵着“蔽芾甘棠”时,似乎在高大的树干中,看到了他为人正直的品格;在繁茂的枝条中,看到了他博大的胸怀;在苍翠的叶片中,看到了他坚守的信仰。心中装着百姓的人,百姓会永远记住他的名字,记住他的事迹,记住与他有关的一草一木。

无论职位高低、地域远近,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为官之本,要将自己置于与平民百姓一样的劳动环境中,通过实际行动为国民树立榜样。《甫田》《载芟》等诗,都描写了君王在视察农田、祈愿丰收时的场面,类似于“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的绘声绘色细致描写,如果不是对劳动心存一份感恩,如果不是对劳动人民心存一份关爱,就不会有这样的深切体会。

公务之责。《皇皇者华》写的是古代一名国家公职人员尽职尽责工作,为了国事民情不辞劳苦,体现了对待工作的态度、积极奉献的精神和对岗位的荣誉感。

首先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每怀靡及”“周爰咨诹”“周爰咨谋”“周爱咨度”“周爰咨询”,每每想起自身的责任所在,就反复考虑有哪里做得还不够好;周到细致地向普通百姓调查访问,反复考虑为政之要,反复探究询问工作成败过失。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许是来自于朝廷的一份信任,也许是来自于群众的一份依靠,最后都归结为对自身职责的一份坚守、对政绩观人生观的一种信仰。

其次是积极奉献的精神。“载驰载驱”,短短四字,反复出现,在快马飞车永不停歇的奔忙里,表现了车上人的焦急心态。焦急的背后,是生怕工作出现纰漏、生怕自己管理下的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忧国忧民的意识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其心中。这也是一种大局意识,岗位不分高低,责任不分大小,只要是自己分内的职责,只要是邦家百姓需要,就要不遗余力地前行不止、奋斗不息。

岗位的荣誉感。“皇皇者华,于彼原隰。我马维驹,六辔如濡。我马维骐,六辔如丝。我马维骆,六辔沃若。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车边一闪而过的遍野鲜花,精神抖擞飞蹄扬尘的快马,如锦带玉丝般流光飞舞的长缰,在得到朝廷和百姓认可的内心无限欢喜中,在对当前岗位充满自豪感的意气风发中,周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都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将要实现的奋斗梦想。

做人之本。《柏舟》描写了一位忠臣形象,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地处江湖之远,始终不改正直为人、清正为官的本性。“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自古忠诚爱国之士大多有同样的性格特点——不阿谀奉承、不屈行昧心,始终以天下事为己任,忧天下之忧、虑天下之虑,初心不改,衷心不忘。“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忧国忧民,无时不忘,“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篇章里涉及的许多有官方身份的人,已经超越了满足温饱、人前显耀的精神境界。在《园有桃》中,主人公的忧国忧民慨叹隔纸可闻:“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全诗共两章,每章十二句,以桃园起兴,然后进入主题,诉说自己的心忧与关切,深沉处近乎慷慨悲凉。诗中提醒世人如果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上行下效,必然导致人心日薄,国势愈孱。正如清人对此的评价:“自己心事,全在一‘忧字。唤醒群迷,全在一‘思字。至其所忧之事,所思之故,則俱在笔墨之外,托兴之中。”所以这首诗,从居官者的个人角度走向了整个社会,将视野拓展向了芸芸众生,是一篇情怀极广、覃思精深的作品。

无论官职高低,《诗经》中主人公所表露的事业观,不是因物质回报多寡而产生心理纠结,而更多的是因为担心不能尽职尽责、忧于不能实现信仰追求而抒发的兢兢业业之心与报国忠心。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种事业观,但是这确确实实也是数千年来贯穿在民族精神中的大义担当,透过纸背而笔力雄沉。千载而下,读来依然令人肃穆而起振奋之心。

(冯忠方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3月31日)

标签: 调查 文章 启迪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