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思巴和蒙古新字

点击:0时间:2021-03-25 14:35:47

莽戈日

八思巴,本名洛追坚赞,他从小聪慧好学,八岁时能向人们讲经,加上伯父萨迦班智达的良好教育,他后来除了在政治上成为一名显赫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八思巴十岁左右就跟随伯父赴凉州与蒙古汗王谈判,十七岁时,被临终的伯父薩迦班智达任命为自己的法位继承人,即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开始继承伯父职位,成为萨迦派第五祖。从此八思巴逐步成为既是萨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显赫人物,对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权起过重大作用。

1235年,八思巴出生于吐蕃萨迦(现西藏萨迦县),为长子,出生时其父桑擦·索南坚赞已经52岁,父亲老年得子,因此倍加宠爱这个儿子。

据传,高僧萨顿日巴转世成为索南坚赞之子八思巴。因此,八思巴天赋异禀,读写五明(大五明包括声律学、正理学、医学、工艺学、佛学;小五明包括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不教即通,并说自己的前世是萨顿日巴。萨顿日巴的两位弟子听说后,前来验证,当时八思巴正与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见到他俩后,立刻认出了他们,问说:“你们来了吗?”两位弟子说:“认识我们吗?”八思巴直接就说出了两人的名字。两位弟子因此对八思巴心生敬仰。有一次,八思巴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会见朗日巴地方来的僧众,八思巴对其中一位老僧说:“你是我的近侍扎西顿珠!”当这位老僧获知八思巴是自己的上师转生之时,老泪纵横。

因为八思巴3岁时就会口诵真言、心咒修法,大家都很奇异,就纷纷称其为“八思巴”了,即藏语“圣者”之意。

在八思巴成长的过程中,整个中华大地发生着剧烈变化。1239年,蒙古崛起,次年,窝阔台之子阔端派兵攻入西藏。蒙古人想找一位西藏高僧进行谈判,就选择了八思巴的伯父,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

1244年,阔端给萨迦班智达写了一封邀请信,信中表面上是邀请萨迦班智达来凉州(现甘肃武威)商量西藏日后的安排,实际上却是恐吓他。已经63岁的萨迦班智达根据当时的形势,大胆做出决断:去!之所以去,一方面是他不愿见到西藏血流成河,另一方面,他也想借助蒙古人的力量加强自己在西藏的势 力——当时西藏教派众多,竞争激烈,若要胜出,必须依靠强大的外部势力。

于是,萨迦班智达不顾体弱多病,带上了他的两个侄子,即10岁的八思巴和6岁的恰那多吉上路了。两年后,3人到达凉州,并在1247年正月见到了阔端,开始了改写蒙藏历史的会谈。这次会谈实际上是萨迦班智达和阔端商谈如何在保证西藏各种势力利益的前提下,使西藏归附蒙古。会谈结束后,萨迦班智达给西藏的民众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促使西藏归附了蒙古。在此期间,因为萨迦班智达医术高超,治好了阔端的旧疾,于是藏传佛教深受阔端的信服。

萨迦班智达和两个侄儿在凉州住了下来,八思巴继续跟着萨迦班智达学习佛教知识,而恰那多吉则穿上蒙古服装,学习蒙古语言。后来,恰那多吉娶了阔端之女,蒙藏贵族之间形成了联姻关系,也符合萨迦昆氏家族以一子繁衍后代的传统。

1251年11月,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幻化寺圆寂,之后,年仅17岁的八思巴成为萨迦派教主。

1253年夏天,忽必烈的军队到达六盘山、临洮一带,请八思巴到军营一叙,虽然有的史书记载之前八思巴就与忽必烈见过面,但这次是八思巴第一次以教主身份会见忽必烈。忽必烈先是询问了藏族历史和萨迦班智达的情况,随后话锋一转,表示要派人去西藏摊派兵差、收取珍宝。这下八思巴急了,连忙说:“吐蕃不过是边远小地方,地狭民困,请不要摊派兵差。”八思巴再三陈请,忽必烈充耳不闻,八思巴说:“如此,吐蕃的僧人实无必要来此住坐,请放我们回家吧。”正当两人僵持不下时,忽必烈王妃察必的“枕边风”起了重要作用,她对忽必烈说,八思巴要比很多老僧在知识功德方面强许多倍,应该将他留下。

于是,忽必烈与八思巴再次会谈,问他:“你的祖先有何功业?”八思巴说:“我的先辈曾被汉地、西夏、吐蕃等地的帝王奉为上师,故威望甚高。”忽必烈不了解吐蕃的历史,就问:“吐蕃何时有王?这与佛书所说不合,必是虚妄之言。”八思巴就将吐蕃之王曾与汉地交战,吐蕃获胜,后又与汉地联姻,迎来公主与本尊神像的经过叙述一番,说有文书记载,查阅便知。

八思巴说的正是唐朝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于是忽必烈翻看汉地史籍,发现这些在《唐书》里都有记载。此后八思巴又说了些典故,经验证都是真的,于是忽必烈对八思巴佩服有加,请求他传授金刚灌顶(藏传佛教重要仪轨之一)。但八思巴又提出一个条件:“受灌顶之后,上师坐上座,要以身体礼拜,听从上师之言语,不违上师之心愿。”忽必烈哪里肯接受?察必又出来圆场:“人少的时候,上师可以坐上座。但当王子、驸马、官员、臣民聚会时,汗王坐上座。”就这样,忽必烈以八思巴为上师,奠定了后来元朝以藏传佛教为国教、设立帝师制度的基础。

1258年在上都的宫殿隆重举行了佛道辩论会,两派各参加十七人,佛教方以少林寺为首组成,八思巴以观摩者身份出席,但在辩论中道教以《史记》为论据驳斥佛教正统,佛教方一时无以应对,此时八思巴引用道教的论据进行阐述列举出道教方的论据自相矛盾。最终,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十七名道士削发为僧,少许道观也随之改造成佛教寺院。

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次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居留三年,其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献蒙古新字后,忽必烈极为高兴,并于1268年下诏,凡是诏书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须使用蒙古新字,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新文字。

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由于八思巴为元朝中央创制新文字,为元朝皇帝授予神圣灌顶,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

1276年,在太子真金护送下,八思巴从大都抵达萨迦,自任萨迦法王,任命本钦释迦尚波统领西藏13万户,为萨迦派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开端。

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1320年,元仁宗下诏,在全国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师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功臣。八思巴一直追随忽必烈,两人共同经历了与忽必烈弟弟阿里不哥的夺位大战以及建立元朝的过程。成为蒙古大汗后,忽必烈考虑到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对政府管理、军队后勤供应以及商旅往来都造成严重影响,决定建设通往西藏的驿站。在八思巴的支持下,忽必烈主要建了一条从青海通往萨迦地区的驿站。八思巴则对西藏佛教界颁了法旨,要求全力配合建设。此后,从青海到萨迦,一共建了27个大驿站,保障了往来畅通。

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前,蒙古人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先后使用过畏兀儿蒙古字、波斯文、汉字、西夏文等。忽必烈深感统一的文字对统治的重要性,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八思巴。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多人的智慧,八思巴最终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即后来所称的八思巴字,并将它呈给忽必烈。1269年2月,忽必烈下诏颁行蒙古新字于全国。

八思巴文作为元朝的国书,是通用于多种语言的统一的书面形式,拼写蒙古语和汉语的资料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件的原件和碑刻,以及铜印、牌符、钱钞、图书、题记等,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加强了蒙、汉、藏等民族的语言文化的交流。

136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八思巴文遂逐渐被废弃。

标签: 人物 服装 文章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