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救赎之旅

点击:0时间:2020-12-15 15:31:39

要亚楠

本文《别离我太远》系作者《别靠我太近》的姊妹篇,对前作既有阐发,又独立成篇。

“我”是文章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父亲是位尽职尽责的邮递员,他在风雪之夜坠入河中冻死。“我”搜集到父亲未送达的十三封信件,为他尽好自己最后的责任,一一派送。而为了寻找第十三封信收信人,“我”坚持了二十年之久,最终收获对方的感谢。这二十年,不仅仅是送信,更是传递一份信任;不是为了收获感谢,而是获得道德的救赎之旅。信,是一方信任,一方承诺,而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任与承诺,深深契合人类对美好道德的追求。

父亲在出任务前一晚因我生病折腾消耗体力,间接性地影响到了他的事故。而因父亲的事故,信件未能及时送达又违背了收寄信人对邮递员的信任,也是父亲最宝贵的坚守;更糟糕的是,第十三封信事关重大,因为这个事故硬生生地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我”对于去世的父亲和与第十三封信相关的当事人,在心底产生了一种负疚感。而文章围绕“我”对第十三封信寄收信人展开,实际上是“我”要通过这种努力,减轻或者涤荡内心的道德负罪感。“我”被这两种负疚感所折磨,朋友劝我放弃,“我”却不能,救赎未完成之前的道德焦虑和困境,使“我”无法做好其他事情。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道德”追求的人。而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可以使合乎道德的人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比如收信人收到“我”送达的信件时候的感激和“我”的激动。

文中对于道德的追寻并非社会体制范畴内的制度与规则,而是各人存在问题上的最基本最原则性问题的探讨,是一种向善向美的追求,是一种不自觉的哲学层面的思考。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癫狂浮躁,使很多人面对物质利益迷失自我,在背离道德的方向坠入罪恶的深渊。“我”对于“信任”“尊重”的认识,来自于父亲的教导;“我”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给村民送信,得到母亲和姐姐的支持;受到信后村民的喜悦和感激,更鼓舞了“我”对“信任”的爱与追求。而第十三封信仿佛一层考验,横亘“我”生命中的二十年,但“我”通过了道德的考验,突围了精神的困境,完成了道德的救赎。故事很简单,作者所传达的深意却耐人久久咀嚼。

文中提到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实际上作者受到此“道德焦虑派”导演影响不限于借人物之口阐发的理论,他们同样关注道德、人道主义、人的存在问题。导演被誉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而本文也有如此深度。

同时,本文叙事散文化,笔调平实朴素,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又易于营造氛围,使文章有诗化倾向。但整体又失之于散,距离形散神不散还有一定的空间。

标签: 文章 人物 道德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