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灵魂“加减法”

点击:0时间:2020-10-23 14:51:46

张桂辉

人,是有灵魂——心灵与思想的动物。但凡常人,都有灵魂。这一点,并无天壤之别。可是,在怎样管控灵魂的问题上,不同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喜欢给灵魂做“加法”,有的人乐意为灵魂做“减法”。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他的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否则,就像失去生存的意义一般。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没太大关系,希望过那种不被他人关心关注、安静安宁的日子。因而,他们试图削弱甚至消减与他人的联系,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发现、记挂。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是,据我观察,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平心静气、心无旁骛者,似乎为数不多。相反,惯于给灵魂做加法,喜欢抛头露面、彰显自我的人倒是不少。君不见,有的人只要有机会,不是东拉西扯、侃侃而谈,便是谈天说地、津津乐道。好比发表演说,如同单口相声,藉此凸显自我。现如今,有了朋友圈,更是快捷方便、如鱼得水。不少人喜欢把逛街购物、唱歌喝酒,钓鱼打牌、游山玩水,头疼脑热、感冒鼻塞之类鸡毛蒜皮、毫无情趣的闲事琐事无聊事,不加过滤统统发到朋友圈里去。有的人,昨天与李四怎样怎样了,今天和张三干嘛干嘛了,都成为的“精彩”内容。如此执著地做“加法”,除了期盼得到点赞与喝彩、关怀或同情,更多是为了彰显自己、引人关注。

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不怕寂寞,喜欢孤独,就是灵魂的“减法”。这种人,既开明,又明智。在我们身边,一旦光荣退休,就“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不抛头露面,不指手画脚,不显山露水的人有,但为数不多。相反,退下来之后不甘寂寞,或想方设法到某单位做顾问,或自告奋勇去某协会当会长者,倒是大有人在。也难怪,如此一来,便可以名正言顺地“退而不休”。今天东边小会开开,明天南边小车转转。美其名曰“发挥余热”,实则多多少少给基层增添了麻烦与负担。

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写道:“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总结毕生经历、汲取《主术训》精粹的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54岁那年在临终前,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进《诫子书》。意思是告诫子孙,不能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专注地修心学习,就难以实现远大的目标。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出仕是江西彭泽县令。可是,只短短八十多天,他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描写的正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心静如水,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当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钟情灵魂“加法”也好,选择灵魂“减法”也罢,是个人的喜好和自由。所以,说了那么多,也不能强求,大概也只有各人多“问问灵魂”吧。

(常朔摘自解放网)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