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口袋本”也有大能量

点击:0时间:2020-10-19 20:35:27

徐智

平日游走在南京这座人文都市的大街小巷里,只要稍加留意,很容易邂逅一座座民国建筑。这些民国建筑,就像凝固着的历史,向人们诉说南京昔日斑驳的岁月,带人们回顾民国故都的风云变幻。由于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具备的多重价值,如今的南京民国建筑,早已不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更成为全球征集的20个“江苏符号”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中国东部发达省份的形象。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南京民国建筑的调查和研究逐渐进入学界的视野。最初的一批成果多为图文资料的汇编,集中介绍了一批知名度大、保存较好、具有典型性的民国建筑,成为人们最初了解、认识南京民国建筑的重要参考。进入21世纪后,有关南京民国建筑艺术、掌故、逸闻等图书的面市,一举突破了此前成果的资料汇编性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南京民国建筑研究的视野。最近,已在该领域耕耘了近20年的卢海鸣先生,推出了《南京民国建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1月版)一书。笔者仔细阅读后,发现本书虽然为开本不大的“口袋本”,但其蕴含的价值却不容小觑,实为一部浓缩南京民国建筑研究的精华之作,以下简要述之。

首先,从学术贡献方面讲,本书从多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完整的南京民国建筑分类体系。笔者注意到,本书不仅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门类齐全”的建筑功能划分和“千姿百态”的建筑风格划分,还首次从发展历程上将其划分为应运而生(1912-1919)、华丽转型(1919-1927)、黄金十年(1927-1937)、停滞不前(1937-1945)和回光返照(1945-1949)五个阶段。在阶段划分的同时,作者着力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出发,分析和总结了各阶段南京民国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梳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发展脉络,把握住了南京民国建筑产生、转型、融合、衰微的深层机制,有利于广大读者加深对南京民国建筑的理解与认识。而不同阶段带有不同色彩的民国建筑,因外在地塑造了当时的南京城市景观,影响了时人心中南京城市意象的建构,也从侧面印证了政治因素在南京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次,就图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言,本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正如作者所言,通过多年来查阅史料和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来源多样的第一手资料。仅以书中所配图片为例,除了今人拍摄的不少照片外,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本书所采用的建筑老照片,有的来源于民国档案,有的来源于民国时期的图书、期刊,还有的直接取自当时的明信片、地图等。在建筑案例分析时,往往又根据叙述内容的差别选取不同类型的图片,如在宏观论述建筑布局和风格时,多采用设计效果图和鸟瞰图,做全景式的解读;而在具体介绍某一建筑的建筑特征和艺术造型时,又多采用设计立面图和特写图,做局部或微观的展示。

再次,本书不仅给读者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尝试从民国建筑的重要特征入手,提供一套鉴赏南京民国建筑的方法。作者根据多年来的自身体会,对建筑造型——大屋顶、古希腊罗马式巨柱,建筑细部——老虎窗、烟囱、排气孔、拱形门、镂孔铸铁门,建筑立面——墙体用材和色调,以及建筑内部——木楼梯、铸铁扶梯、铸铜门把手、铸铜窗户插销、各类地砖等逐一展开分析,同时配以大量的民国建筑实例,便于阅读本书的普通读者能够简单、快捷地學会鉴赏,真正使其做到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掌握“行万里路”的必备技能。

最后,本书充满了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完成了从“言说建筑”到“叙说建筑里的人和事”的跨越。无论是象征着蒋宋爱情的美龄宫,还是西安事变时左右时局的宋子文公馆;无论是抗战胜利后承载荣光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大礼堂,还是将南京大屠杀罪魁祸首钉上历史耻辱柱的励志社,都是因为有了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曾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还有建筑在说话。”建筑靠什么说话?不外乎就是它所经历的人和事。从这个意义出发,作者在本书中分享的南京民国建筑里的人和事,让建筑本身不再只是作为一个物质而存在,而是让它的形象活起来,这一点不仅令人感动,同时也有利于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民国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风貌。

行文至此,笔者仍不时摩挲着这本“口袋本”,体量虽小,却也是一部“精华本”,值得希望了解南京民国建筑的读者仔细品味和悦读。

标签: 建筑 民国 文章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