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川水利建设的点滴回眸
邬力群
土默特右旗地处土默川中心地带,面积2368平方公里,北部有横贯东西的大青山。黄河从这里流经,年平均过境流量380亿立方米。每年进入雨季,遇到较大降雨,咆哮的山洪水,穿越山涧沟谷,流向广袤的土默川平原。平时,涓涓的溪水也会流向山前平原,滋润着肥美的土地。所以土默特右旗虽然干旱少雨,但是山区自产水源及黄河过境水,给其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土默川历史上就是游牧民族生存繁衍的地方。从明末清初以来,晋陕冀的贫苦农民离乡背井,陆续来到这里垦荒种地,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这也促使土默川地区从游牧逐渐走向农牧结合,形成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而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需要水利。土默川治水的历史从社会背景、工程规模以及社会影响考虑,标志性的工程应当从民生渠的开挖算起。民生渠横穿土默特右旗,主要灌溉面积就在这一地区。
据萨拉齐县志记载,民国十六年到十七年(1927~1928年)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面对民不聊生的惨状,地方绅士丁绍基、于孔昭、杨作舟等人,也上下积极活动办水利,力促开挖民生渠。于是,1928年9月18日民生渠开挖工程,在当时的绥远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的努力下终于启动了。省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组织发动7000名灾民先后参加施工。劳力不足,后由驻绥远部队傅作义将军处调用4000名士兵参与突击施工。经费不够,又由成立于1922年的中国华洋义赈会出资出力。华洋义赈会是一个由中外有识之士组成的民国时期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在资金上给予了民生渠建设以巨大的资助。绥远省政府拨款32万元,华洋义赈会资助44.8万元,到1931年6月干渠开挖60公里,支渠20余公里。因为是自流干渠,工程不配套,没有提水设备,管理又不完善,民生渠没有起到民生的作用。天旱黄河水位低,河水流不出来;雨涝时水位高,黄河水涌进干渠,淹没干渠两边的农田和村庄,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所以老百姓称其“民怨区”“害民渠”。在那样的年代,要干成土默川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实属不易。而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任何施工机械,全凭附近招募来的灾民及傅作义将军派来的士兵,采取锹挖、肩挑等最原始的办法,完成了干支渠的土方工程,干渠的总体设计出自一个后套自学成才、经验丰富的水利土专家王同春之手。
正因为民生渠主体工程业已完成,已经具备了修复、改造、利用的基础。刚刚解放,1951年,时任萨拉齐县县委书记董毅民,决心将废弃已久的民生渠利用起来,并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国家投资20万元,动用民工数千人,新完成土方57万立方米,工程于1956年11月完工,当年秋天10余万亩农田得到灌溉,“民生渠”开始起到民生的作用。1958年大躍进,萨拉齐县人民政府发动万余人,又从民生渠大城西段开始,新修跃进渠,时任萨拉齐县委书记雷非亲自骑马定渠线。渠全长74公里,历时30天,完成土方310万立方米,5月份,灌区土石方基本完成,并于当年引水灌溉。1971年农业学大寨,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赵紫阳视察民生渠,并决定扩建民生渠扬水站和总干渠。1974年4月正式开工,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李文来了,包头市委副书记布赫来了,并亲自参加劳动。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董茂,身残志坚,拐着腿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1975年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灌区总长100余公里,灌溉面积近100万亩。
民生渠从开挖、建设、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1928年开挖算,已有八十八年了,从实施引水的1956年算,也有六十年了。管理民生渠的灌溉管理单位早已有之,但是真正机构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应该是1958年成立的黄河灌溉管理局,现称为内蒙古磴口扬水站灌区管理局。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完成干渠衬砌106公里;加大推进林网建设,干渠植树10万株;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干渠实现了机械化施工和运行管理,部分项目实现了电脑远程控制;大力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灌区职工告别过去的平房,现在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灌区现已成为土默川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覆盖包头市的九原区和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和托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不仅民生渠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而且,跃进渠、团结渠,民利渠、南扬干、北扬干以及南北走向的支斗农渠,纵横交错,在土默川上星罗棋布,灌溉着近两百万亩良田。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富强了,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不仅不要农民交农业税,而且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不用农民投资投劳了,水利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建设,由国家投资,建设的规模和标准一次又一次扩大和提高了。就以民生、跃进渠为例,从1999年至2016年,国家和地方财政累计投资5亿元之多,远远超过之前投资的总和,水利建设真正步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土默川平原在黄河的滋润下,沃野千里,一副丰收景象。近几年来,随着用水随时随地供给,土默川上的盐碱地多处试种水稻,亩产甚至达到千斤以上。土默川黄河灌区多为盐碱地,如水稻种植成功并逐步推广,那么大面积的盐碱地将被开发利用,这将给土默川的种植结构乃至粮食总产,带来跨越式的发展变化。
我的家乡就在民生渠南边,距渠将近一公里,近闻,民生渠又在建设,不由得使我浮想联翩。小时候我常在渠的两旁放牛、放马、捞鱼、玩耍。工作之后,我经常在渠上忙来忙去,天旱时组织村民放水灌溉农田,雨涝时组织村民防涝排涝。民生渠,故乡,使我思绪万千。什么叫乡愁,这也许就是一种乡愁,故乡的水,故乡的村庄,故乡的农田,故乡的变迁,历历呈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