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与美术共舞 和情感共鸣

点击:0时间:2020-09-07 02:08:27

郑春燕

【摘要】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而美术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相互沟通的过程,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付出,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共鸣,就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思想感情交流感应。

如何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情感共鸣呢?本文就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情感共鸣的处理谈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产生情感共鸣兴趣

想象力在美术欣赏课中起着关键作用,高中美术欣赏课欣赏优秀作品是必不可少的,怎么来欣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认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启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例如,在欣赏八大山人朱耷的《荷花水鸟图》时,学生首次欣赏大都会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写意、凄凉、奇怪造型等等,在他们对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时,教师再进一步分析画面的构图特点、画中鸟的神态、但画中孤独的惊弓之鸟翻着白眼、一脚独立、残荷等表示什么呢?问及此问题时,学生就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猜想画家的心情及画的含义,当学生带着问题在想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来了解画家朱耷的生活经历、艺术风格、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他的画只是自己穷愁抑郁的自我表现,还有画家“哭之”、“笑之”的署名,体会画家朱耷孤寂、隐痛的寄寓和对明王朝的怀念,这样“借物喻情”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与画家及作品就自然达到了情感共鸣。

二、师生角色互换,产生情感共鸣乐趣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我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高中的学生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要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把完成美术作业看成一项艰巨任务。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和学生一起参与作品的完成和讨论,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把他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体现出来。

三、尊敬学生个性,以情感打动学生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将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他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思维活跃、敏捷、深刻、想象丰富,学生如果在愉悦的状态下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将会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的“教”事半功倍。因此,在美术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美术的教与学。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和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凡是和自己关系好、感情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而愉快的接受。反之,假如师生关系不和,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往往是不理不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教师自身.学生认真听课,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教师的意图。而教师从中能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加易于发挥,能够顺利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授课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心理满足。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要先了解班上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对美术课的感兴趣程度,凭借上课时的微笑,热情的问候以及幽默的语言,真诚的表达创造了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何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呢?它包括明亮干净的教室,和谐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好的教具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等。一个好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氛围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轻快的音乐,看着教师熟悉的面孔心情自然会舒畅愉快,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反之,则会使人心情低落、精神紧张。比如在讲民间美术时,教室内布置些民间美术作品如年画、剪纸、春联等,播放着欢快的民乐,这些都会促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时达到情感共鸣。

总之,欣赏课要真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情感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心理机制及有效手段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当今的教育正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为美育目标,而学生的这种美术能力往往要在实际的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来。

标签: 学生 情感 文章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