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民族音乐感受能力

点击:0时间:2020-08-04 00:09:33

陈斯琴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孕育了多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也为民族音乐的流传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民族音乐主要包含以综合艺术为主的民歌、民间歌舞、民族器乐以及曲艺戏曲等。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向学生介绍优秀璀璨的民族艺术时,应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获得对民族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

一、中年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感受能力的现状

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有幸成为参与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在与音乐新教材的亲密接触中发现: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与组合上渗透了音乐新课程理念中的“学习、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是增强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欣赏或是歌唱曲目中,民族音乐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旦出现民族器乐曲的欣赏或是民歌学唱时,学生普遍表现出厌学的情况。为此,笔者曾对所任教的三年级段两个班级73位学生作过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概念模糊;4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民族音乐,理由是“不好听”“节奏太慢”;一个班学过民族乐器的学生仅为5%。此外,在学期末的音乐素质评估考查过程中有近35%的学生选唱课外的流行歌曲。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衷,与对于民族音乐的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顾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现状不得不让人在担忧之余,也对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作出深刻的反思。

二、中年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感受能力普遍较低的成因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然而在传统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中存在许多弊端,往往只注重单纯的欣赏或教唱几首民歌所取得的微乎其微的成效,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上,小学中年级是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学生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随着身心迅速发展,运动觉、听觉的显著增强,接触音乐实践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但对于学习古老传统的民族音乐知识与聆听民族音乐时往往表现出“坚持性差”的特点。

根据“感知——表象——抽象”这一规律,通过眼、口、手的实践去感知事物,获得表象,借助图像直观、语言启迪,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民族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通过看看、想想、听听、唱唱、奏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促使外部活动内化,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架。

三、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民族音乐感受能力的策略思考

(1)重组教材,开通课堂民乐欣赏中的对话性与参与性的主渠道。新教材的闪亮登场,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或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中都强调学生对民族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三年级教材中民歌内容占教材的35%,民族器乐欣赏曲占28%,这为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民族音乐的信息搭建了有利的舞台。培养以教材中的民族音乐赏析与学唱知识为主要内容,坚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开通课堂的主渠道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最有效的途径。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创建现代化的音乐课堂模式注入活力。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能力上,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音乐课本教材和课外民族音乐知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赏析民族音乐的能力。欣赏时,教师要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单纯地听与枯燥地讲的单一模式,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3)洋为中用,挖掘传统民族音乐中的时尚元素。可以让学生聆听蕴涵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让学生知道,美妙动人的旋律来自于民族音乐,让他们自觉地关注音乐的母体,进而了解民族音乐的人文背景和艺术价值。

(4)搭建实践舞台,在表现中升华对民族音乐的感受。通过校外的音乐和音乐活动来巩固和提高学校音乐教学的成效,使课堂上的音乐教学产生延续性的效应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为此,笔者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第二课堂,为他们搭起实践的舞台,锻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表演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弘扬民族音乐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能力上,只有教师认真地去面对它,学习它,才能以饱满的感情引导学生亲近民族音乐。

标签: 一线 学生 文章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