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于解构主义的英语口译教学理论研究

点击:0时间:2020-05-24 03:25:25

徐豪

【摘要】在厘清解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分析传统翻译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局限性,剖析了传统翻译理论对口译教学的影响,强调了解构主义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综合以上三点,本文结合实例提出在解构主义视角下口译教学的运用技巧和方法,最后诠释了解构主义对口译教学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解构主义;口译;翻译理论

一、前言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其渊源则可追溯到1967年,法国哲学家Jacques Derrida基于对语言学中的以结构主义形式存在的逻各斯的批判,通过他的三部著作《书写与延异》、《声音与现象》及《论文字学》出版,基本上完整诠释了解构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宣示了解构主义的确立。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批判,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强调多元化,反对二元论,强调单独个体的意义与价值,偏向于对单独个体的研究。

解构主义理论和方法论,尤其是其强调的文化多元论、重构论、反思性和包容性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对翻译理论影响尤为深刻,在语言解读和重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推翻了中心论和绝对轮,推动了翻译理论由绝对论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在口译教学中,虽然未对具体的口译技巧和方法提出任何指导性意见,但却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口译教学有着指导性作用。具体来看,解构主义理论对口译的促进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解构主义消解了语言创作者的主导地位,肯定了口译员的地位,从而促使口译界的口译员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翻译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普遍诉求;其次, 解构主义引起主张意义的不定性和多维性,从而促使口译在教学中以更多的维度来审视翻译现象;再次,解构主义主张文化特殊的差异性,呼吁文化的丰富性,同时也强调异化的口译方法和技巧,使口译更具文化色彩,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最后,解构主义更强调多维度,跨学科的审视与研究,使口译的理论与教学的研究更多超越传统的语言范式,使口译的理论与教学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因此本文在解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同时结合传统翻译理论在口译中的运用的局限性,如何运用解构主义将口译的理论与教学的发展更灵活多样,更契合实际成文本文研究的核心。因此本文首先剖析传统翻译理论对口译的影响,同时探索解构主义在口译教学运用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最后提出解构主义在口译教学中运用策略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说明解构主义对口译教学的积极影响。

二、解构主义对传统口译教学的冲击

解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打破了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他对翻译理论界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口译标准统一化、对“忠实语言”论的批判与重解进入了新的阶段,解构主义理论用延异这一反概念证明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双重语言交流中,语言文化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本源性,使得口译抽去了原意确定论的理论基础,猛烈地冲击了传统口译翻译中的忠实观,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口译所强调的“忠诚性”。但是解构主义理论解构固化标准,并不意味着就不要标准了,而是说要在整体的、历史的视角下对待标准,其焦点不再是标准对照下的对错的问题,而是真实地考察语言的历史文化及其特殊性对待原文和译文。

同时解构主义理论宣告了传统口译意义确定论的终结,既然语言意义是一种不可能重组还原的效果,那么口译就不是重现某种意想的意义,而是口译员连续作出决策,口译是一种“施行性”的过程和结构。口译就是在语言文化性和不确定性中作出选择和确定,使怨言在口译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概言之,口译是一种受到相关的约束但口译员在其中仍能够也必须发挥创造力的活动;口译是需要口译员进行意义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和活动。在口译教学中,解构主义口译员也始终脱离不了语言本源,也不可能完全擦抹语言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相对确定意义而任意放大口译员的主体理解和创造。

三、解构主义理论的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

解构主义理论主张口译应打破原有的语言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异种语言秩序,这种语言秩序既是个人意识上的秩序,例如写作习性、接受习性、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文化性格,在翻译理论里被称为异化。因为在口译和传递中,要保持语言内互文性,应用不同化手段是必须的;常用这种手段,即打破了原有的口译的固化形式和标准,同时也凸显语言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既是对原本语言文化的地位的尊重,更是对现在语言文化灵活运用。通过异化口译法对他者语言文化的恢复和重建,同时也是对源语文化的审美、民族认知以及思想的遮盖。异化的口译方法有利于抑制“口译中种族中心主义的暴力”,而口译中的“他者”理念在普世语境中有利于抵抗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强权。

口译中的异化策略可以使口译员和受者体验一种新鲜的文化刺激,为文化间互渗铺垫了基础。这其实就是在语言文化独特性和排他性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因素在其他文化中一种被接受的意愿和能力。在表达上,通过异化的方法,使目的语言和原语言都具有分化和归化的意义,凸显出作为一个口译员的自主选择性和对双方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现在越来越多的口译理论研究者以及实践者已经认识到,口译乃口“异”,口译员的职责就是在译文中无误地保留这些“异质”因子,以促进不同语言的理解和交流。

说到异化口译法,教学中应通过归化和异化的两种手法,来彰显其优势和局限性,例如对中国唐诗的口译的示例不胜枚举。古语曰:“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如果按着对照原文的方式,可能被译成:“Reciprocity, not propriety not to give out but to receive, or vice versa.”从译文对照来看,是非常的工整,严格准中了中国语言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但是这根本算不上严谨道地的英文,无冠词、系词、动词、连词。翻译过来以英文为母语的人估计也很难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如果采取异化的手段,同时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特性进行理解整理,按着实际的内涵进行异化口译,则能达到相应的效果,这句话就可以译成:“Propriety alludes reciprocity. Its not propriety not to give out but to receive, or vice versa.”这样既尊重了原文,又达到了实现英语特性的要求。再如:英语中的古谚:“Everything is good when new, but friends when old.”如果直接归化的口译方法,则在汉语很难去理解,如果打破原有的语言秩序,重新创立汉语的语言秩序则可以很好地被中国文化熏陶中的人们所接受,即:事物是新的好,友人是老的亲。

综上所述,要辩证地看待解构主义对在口译中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应辩证的去看待他在口语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解构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囊括世间万物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可以完全取代其他翻译理论的永恒理论,也不是一种被边缘化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它既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也有难以忽略的局限性。在口译的实践教学中应当对包括解构主理论在内的翻译理论,坚持一种扬弃的批评态度,最终实现在口语教学上的真正意义的重构与完善。

应当认识到解构主义理论对口译教学产生了即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带有解构主义口译观的理念,就会存在只强调存异,而忽视求同的理念,把语言的翻译看成是存在差异的特性,而忽视掉语言其共同的特征,整体的概念也因此被削弱。解构主义口译观质疑传统的语言至上的翻译思想,认为口译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语言的意义,而是对原语言的补充,认为原语言与译语言的关系是人为建构的、民俗化的事物,从而打破了原语言的权威地位,注意到了语言以外更多的因素,这样就更多地看到了语言的全貌,肯定了结构主义口译观的积极的历史作用及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建构功能。这种解构式的口译教学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译学研究的疆界。但是解构主义的局限性也使口译教学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探讨真正的口译教学模式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贾欣岚,迟丽娜,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翻译的影响[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3.01

[2] 王慧,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到“文化转向” [J]. 参花(上) 2014,12

[3] 庞学峰,新思考解构主义翻译观 优先出版[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4] 麦芷翎,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口译员主体性[D]. 河北大学 2013.06

[5] 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 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2008.

标签: 调查 语言 主义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