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利用本土资源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实践探索

点击:0时间:2020-05-15 00:57:07

叶琪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其中之一就是要“解放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教师要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挖掘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本文中的乡土资源主要是指本土自然资源和本土社会资源两大方面。

【关键词】本土资源;幼儿;创造能力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创造教育,他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 一旦有适合的环境, 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那如何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禁锢在课堂的小天地里。不要把全部教育内容封闭在教材范围之中,而要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同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做为教育主要内容,让儿童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综上,我们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时,必须冲破幼儿园与自然、与社会的界限,把教育内容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幼儿园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做到“解放空间”。

一、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展幼儿活动空间

幼儿天生具有和自然接近的本能,他们能和大自然亲密的对话,能够自身的感受体验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里,小树、小花、小蝌蚪、小鸟是亲密的朋友,小埂、小沟是他们的运动场所……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教育资源,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和探索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丰富幼儿的生活,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

1、植物资源

农村的植物、农作物种类繁多,各种瓜果、蔬菜,形态各异,色彩丰富,幼儿可以通过这些植物进行探索,去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东西,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因此,我们专门开辟了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我们还把采来的劳动成果陈列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比较、识别、分类,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松果等进行了巧妙的利用,如老师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幼儿自由探索的运用成品或半成品材料,或进行种子、果核、果壳、蔬菜创意拼贴画,制成蚕豆小鸡、冬瓜小胖猪;用瓜果制成小白鼠、小白兔、小山羊、小蜗牛等;用稻草制作稻草人、草帽、鸟窝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

2、动物资源

对幼儿来讲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动物特别具有探究性,相比而言,生活在农村中的幼儿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自然中的小动物。在户外活动或教学活动时,教师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亲身观察草丛中、泥土里的各种小昆虫。幼儿作为活动主体的参与者,他们的探索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真正通过自己的眼睛、手、耳朵,认识到大自然是多么的五彩缤纷,多么奥妙有趣,也使孩子全面、轻松的获得知识。比如在进行主题时“美丽的春天”时,我们把小蝌蚪带进自然角,引导幼儿探索蝌蚪生长变化过程。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最后长大成为青蛙,孩子们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认真记下这些变化。幼儿对知了、蜗牛、蚂蚁以及家禽、家畜等进行探索,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并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和与同伴分享。

3、自然物质

沙土石木是农村最缺不了的,于是我们把泥巴投进了美工区,让幼儿用泥巴和色彩组合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水果;各种形状的木头,可以用来搭桥、搭桌子、构建房子等。孩子们通过玩沙玩水,利用触觉感受两者的不同,在堆沙的游戏中进行美术创作,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农村中形状各异的卵石比比皆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拣了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卵石,引导孩子们利用卵石进行创意美术、玩跳房子、比比谁的小石头多等游戏。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去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乡土资源即锻炼了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又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二、挖掘本土社会资源,帮助幼儿拓宽视野丰富经验,创造想象发展的条件

我园位于千灯古镇中,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灯”之美称。这里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家乡、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这里的少卿山,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土建筑金字塔”,还有建于梁天监年间的秦峰古塔等诸多历史遗存。教师要擅于挖掘、收集、合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以幼儿活动为切入点,紧紧抓住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运用有效策略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1、当地饮食文化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师要挖掘本土的饮食文化资源,选择富有浓郁地方特色且简单易做的部分做为活动内容,如昆山的奥灶面、青团子、袜底酥等等。例如,在《舌尖上的千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在共同品尝了“青团子”后让幼儿表达和创编儿歌、广告词等活动,从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在美工区中鼓励孩子利用乡土材料如卵石、泥巴、面粉及颜料等进行“食物制作”游戏,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饮食加工活动中让幼儿理解科学制作食品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将传统食品用自己喜欢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创新。

2、人文资源

千灯的人文资源最具代表性的为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千灯是昆曲的发源地,在这里流传着《牡丹亭》《长生殿》委婉动听的旋律。在利用昆曲资源时,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整理、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幼儿的著名昆曲唱段,利用电教设备,将的剧照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幼儿,通过视频的播放,使幼儿感受昆曲的不同唱腔,在欣赏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解释,使幼儿由衷感受到昆曲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在图片和视频的帮助下,请幼儿在欣赏过昆曲后,针对昆曲的服饰、人物特点、动作、唱腔等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装饰材料,如纱布、皱纹纸、彩色珠子等,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昆曲脸谱及昆曲服饰的创作,使得幼儿在了解昆曲的同时,能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千灯的桥、灯也是赋有盛名的文化资源,“三桥邀月”(方泾浜桥、鼋渡泾桥、恒升桥)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百草堂则收藏了石器时代至今的各种灯具。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在幼儿欣赏了解桥、灯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表达,进行桥、灯的绘画或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动手动脑,运用自己的手、耳、口、眼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动嘴说一说等多个环节,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指导幼儿利用积木、报纸、瓶子、石头、树叶等,来制作各种各样美丽的桥和灯,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

3、社区、家长资源

为了使幼儿进一步获得有关社会的感性经验, 满足他们的探索愿望。我们带领幼儿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与社会中的人和物充分接触, 了解成人的劳动, 社会的分工与合作, 增进幼儿对自身、他人、社会的理解, 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例如,在植树节时,我们请家长和幼儿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环保宣传小旗。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走入社区,与社区对话,将环保小旗送给社区的人们,从而产生了关心与爱护社区的温馨情怀, 同时懂得并遵守社区生活的规范。“小草有生命, 请你爱护它”“请把废物送给我 (垃圾箱 )”“我要发芽了, 别动我”等, 这些带有着童真和童趣的标语牌诞生了。在重阳节时,孩子们制作了赋有创意想象的贺卡、礼物,如石头画、果壳拼贴画等送给社区中的老人,让幼儿体验到爱老尊老的传统美德。

此外,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人们以前用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实物、照片布置在班级环境中,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说一说多种感官下,了解农具的名称、作用以及农家生活。端午节时我们请家长教幼儿尝试包粽子,开展多种民俗活动来丰富美工区及班级环境的内容。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动手尝试的机会,还懂得了协商谦让,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了互助、合作和分享。在户外活动开展“民间游戏亲子运动会”的活动,我们先请家长收集乡土游戏,并利用照片和文字直观表明游戏的规则,然后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游戏玩具,这样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体质,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作为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土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融入大社会,把本属于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发挥、去创造,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去挖掘,使他们成长为有想法、敢创新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 师云风.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2] 徐黎明.乡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有效利用[J].考试周刊,2009,(41).

[3] 李先琴.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兼论幼儿园如何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教育与实践[J].今日南国,2009,(1).

[4] 叶蔚青.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5] 廖义军.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浅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

[6] 王金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

标签: 生活 乡土 幼儿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