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点击:0时间:2019-11-15 13:18:15

陈玉剑

孔子曾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行及也。” 意思是“宁武子在国家和平时节,便聪明;在国家暗淡时节,便装傻。他那聪明,他人赶得上;那装傻,他人就赶不上了。”春秋时期的那个宁武子不是真愚,而是装傻,是在政治漆黑时期韬光养晦、一尘不染以待适宜机遇再施展抱负的大智慧,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愚”是特别赞赏的。曹刿、邹忌、愚公等人的“愚”是另一种“愚”,这种“愚”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现把曹刿等六人依照中国古代等级次序分大夫、士和布衣三类人来解读其“愚不行及”。

一、欲为圣朝除弊事,不管安危进忠言——大夫邹忌、孔明愚不行及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刻刻要當心。《周易·履》专门讲伴君如虎的服侍君主之道:“履虎尾,愬愬。”大约意思是“跟在山君后边,朝兢夕惕警戒着”。当心陪同君王姑且不易,忠言逆耳进谏更难,前史上像比干、伍子胥等因进谏而失掉生命的比如不胜枚举,但是,身居相位的邹忌、孔明却不罗致前史的经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管安危,进谏除弊,为国尽忠,真是“愚不行及”!

邹忌,战国时齐人。他仪表非凡,“修八尺有余,而描摹昳丽”;他聪明精明,理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官高位尊,时任齐国之相,富有难言。这样的他却不明白安富尊荣而得罪龙鳞,以自己受遮盖的事言传身教,讽谏齐王,期望齐王能集思广益,兴利除弊,修明政治。尽管他言辞便给、奉劝含蓄,行之有效——“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但他实在是以身犯险,“愚笨”备至。齐威王执政时刻不短,朝政积弊不少,只要从“群臣进谏,车水马龙”就能够知晓。假设邹忌进谏的方法稍有不妥,假设进谏时适逢威王心境欠安,假设进谏时有小人离间,那成果轻则遭贬低斥责(如屈原谏楚怀王被放逐),重则性命难存(如关龙逄谏夏桀被杀),这样的邹忌是不是“愚不行及”?

诸葛亮被司马徽比着是“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他未出茅屋,隆中决议计划,已知三分全国;他初出茅屋,舌战群儒,春风赤壁功成;他临危受命,夙兴夜寐,蜀国傲视群雄;他智慧杰出,孤城一座,吓退司马雄兵。他雄才大略独步三国,刘备在临终之际也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诸葛孔明誓“报先帝,忠陛下”,为蜀国赴汤蹈火。他发兵北上之际,还言辞诚恳劝说那天然生成暗弱、平凡无能、扶不起的小阿斗,期望他能“倒闭圣听、赏罚公正、亲贤远佞”,革除自己北伐华夏的后顾之虑,完结“攘锄奸凶,兴复汉室”的大业;期望他能“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尽管孔明的谏言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老一辈口吻;既不必怒斥的言语,又不必卑贱的口气,言语是那么的率直质朴,爱情是那么的诚恳忠贞[1],这样诚心诚意的谏言即使石头也会动心,但刘禅不会;即使孔明“临表涕零”,刘禅也仅仅淡淡说一句“相父南征,远涉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欲北征,恐劳心机”[2]。据《三国志》记载,孔明临终之际还不忘统一大业,上表进谏刘禅,说:“伏愿陛下少私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选拔幽隐,以进贤能;屏斥奸邪,以厚习俗。”终究,刘禅仍是孤负了包含孔明在内的一切人的期望,做了一个“流连忘返”的安泰公。曾子曰:“能够托六尺之孤,能够寄百里之命,临节操而不行夺也——正人人与?正人人也。”孔明就是这样的一个智、忠、义兼备的“愚不行及”的正人呵。

二、舍生取义平常事,茅屋独破自甘愿——士人孟子、子美愚不行及

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儒家的大学者,曾拜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为师。他学成今后,与孔子相同“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要是三个月没有君主委任就十分着急,会脱离这个国家,带着礼物与其他国君相见。但当公孙丑问他:“假设您做了齐国的卿相,能够完成自己的建议,从此小则能够成果霸业,大则能够成王业。遇到这种状况,是不是动心呢?”孟子却说“四十不动心”,由于他心里的浩然之气[3],会让他挑选能行仁政的君主,而不会只想着自己是否得到荣华富有。不过,这种浩然之气有必要与“义”和“道”合作,才干真实做到“士穷不失义”。

孟子所说的“义”即人人应有的“羞恶之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尽管是一种虚无,孟子却以为这种“义”是人人心里都存在的,“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4]”它不仅存在,并且很名贵,有时比生命还名贵,要害的时分乃至能够“舍生而取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行道之人和乞人之所以“弗受”“不屑”,是由于他们有“羞恶之心”,这种有侮辱性的布施是宁可饿死也不情愿承受的,这种“羞恶之心”就是“义”。由于“义”,齐景公田猎,用有茸毛装修的旗帜来呼唤猎场办理员,办理员由于齐景公是用呼唤大夫的信物而不是用呼唤办理员的信物——皮冠呼唤自己,呼唤之礼不对,所以不去,景公预备杀他,他也不屈从[5];由于“义”,大丈夫“富有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由于“义”,能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间矣”;由于“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一个“义”,孟子他们能够放弃包含生命在内的全部,真是“愚不行及”!

唐代的杜甫也是这样的一个“愚不行及”的人。他出身在一个代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广博,自己才华横溢,但因适逢浊世,所以宦途不顺,日子失意。44岁时为了生计才做了一个担任看守兵甲器杖、办理门禁锁钥的小官,但是比及他回到奉先老家时,“幼子饥已卒”。在安史之乱中他更是饱尝流离失所之苦,靠亲朋的协助,才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成果第二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十分困难盖成的住了不久的茅屋上的茅草就被暴风刮走了、被村里的孩子拾走了。合理他“凭借叹气”之际,“顷刻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外面竟然下起了大雨,家里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隔绝”。面临这样穷困的日子,他却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全国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不关怀自己反而关怀起全国一切清贫的读书人,他期望一切的寒士能居有定所,不再受风雨之苦。他还说“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杜甫是不是痴人一个,书呆子一枚,愚不行及?

三、不在其位谋其政,想入非非移大山——布衣曹刿、愚公愚不行及

假设说邹忌、孔明进谏期望君主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算是臣子为国尽忠;孟子情愿“舍生取义”、子美情愿为全国寒士茅屋独破是“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那么布衣曹刿、愚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匪夷所思、不行理喻,真实是“愚不行及”!

曹劌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在齐桓公进攻鲁国之前,曹刿没有在鲁国担任职务,这能够从他的同乡劝止他的“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看得出来。假设鲁国战胜,遭到要挟的是鲁庄公,曹刿仍旧能够过自己安稳的日子。但是当齐国大军压境之际,曹刿没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是活跃要求参见鲁庄公。曹刿这种不在其位也谋其政的做法是有极大危险的:战事凶险,谁也没有十足的掌握能够赢得战役,如果战胜的话,他的结局无法想象。但是,曹刿他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前史的舞台,参加到长勺之战中去,这种不计后果、不计个人得失的做法莫非不是“愚不行及”吗?更何况他与君主对话时极不留意尺度,不明白得含蓄,而是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决断否决庄公的所作所为;在战场上,他不容庄公置喙:“公将鼓之”,他说“未可”;“公将驰之”,他说“未可”。这样一个奋不顾身的曹刿真是“愚不行及”啊!

愚公这个连正式姓名都没有的白叟,他的主意和派头更是令人张口结舌。他“年且九十”,仅仅由于交通不便,收支要绕远道,就计划带领儿孙去铲平太行、王屋这两座“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这个主意够想入非非的了。但是等咱们了解到其间重重困难时,才知道愚公公然很“愚”:移山只要5个人,包含一名近90岁的白叟和一名七八岁的孩子;移山东西及其粗陋,运土石的只要箕畚;倒土地址悠远,在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一年只能往复一次。总归,他们的移山看起来就是一个笑话,难怪智叟会说“甚矣,汝之不惠。”仅仅当愚公说出“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咱们才知这样的愚公是“不行及”的,《愚公移山》课文不能删(新修订的苏教版教材将删除此篇,甚为惋惜)。

回望这初中阶段最终一个古诗文单元,编者别出心裁地将一组“愚人”呈现在咱们面前:为臣的为国尽忠;为士的为抱负牺牲、为寒士尽心;为民的为国劳累、为后代极力。这样的“愚人”为国、为民、为抱负、为后代耗尽心力,他们“其知可及,其愚不行及也”!他们其实是大巧若拙,是中华民族的精力脊柱!

注释:

[1]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教育参考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31.

[2]罗贯中.三国演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55.

[3][4][5][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46、200、103、105.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