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战略 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战略的考虑

点击:0时间:2019-10-06 19:32:32

姜彩丽+常国良

摘要:在教育部施行“本科教育工程”的布景下,本文以“我国教育史”为例,就怎么进步高校本科课堂教育有用性提出一些战略性的考虑。它包含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纳意义教育的战略;依据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志趣,采纳分组教育的战略;依据学科常识之间的联络,采纳接驳教育的战略;依据学科的特色,采纳团队教育的战略。

关键词:本科教育工程;课堂教育;有用性;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57-02

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育革新,进步本科教育教育质量,教育部决议在“十二五”期间持续施行“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育革新工程”(简称“本科教育工程”)。显着,本科课堂教育是施行“本科教育工程”的主阵地。本文以“我国教育史”课程为例,试就怎么进步高校本科课堂教育的有用性提出一些战略性的考虑。

一、意义教育的战略

意义教育的战略在理论上来源于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以提出“意义学习”而享有盛名。他认为,影响课堂教育中意义承受学习的最重要的要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育中,“要促进新常识的学习,首要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常识有关的概念。”[1]这意味着,有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单一呈现教育信息的问题,一起还要着眼于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状况。在“我国教育史”教育中,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了意义教育的战略。

(一)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鼓励其学习动机

认知学习理论将“树立动机”作为学习进程的第一阶段[2]。在学习每门课程前,教师向学生具体阐明学习该课程的意义,有利于激起其学习动机。在“我国教育史”教育中,首要要向学生解说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教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它关于教育学专业人物的构成和教育学专业认同感的培育必不行少;教育史本身是人类教育思维的一种前史沉积,学习它关于启示心智,培育思维力供给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教育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学习它为跨进国学的殿堂供给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其次,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每个教育单元的学习意义。在每个教育单元开端之前,教师要特别向学生阐明学习的意义。如在学习魏晋时期的教育时,教师能够经过指出它在教育史上“继汉开唐”的前史位置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魏晋时期,教育方针的调整与教育思维的多元化、儒学教育的革新、专科教育的鼓起、地方官学准则的树立以及教育行政安排的渐趋独立,使它在教育史上具有特别的位置。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地留下这些观念,使他们对行将开端的教育进程充溢了等待。

(二)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认知水平即学生的认知结构,它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现实、概念、出题或理论等构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施行意义教育的条件。在教育中,教师要使用全部或许的时机了解学生。如在课堂教育进程中,教师要特别留心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心情反映。学生茫然、困惑的神态都标明他们的认知结构短缺,尚缺乏以同化新的学习内容。别的,经过与学生的课外攀谈也是了解他们是否具有才干承受新常识的好时机。

(三)使教育合适于学生的水平

《学记》有言:“记问之学,缺乏认为人师”。有用教育绝不是教师单独面的活动。“教师有必要知道怎么使他们的教育适于学生的常识水平,鼓励学生的学习。”[3]“我国教育史”的教育尤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国教育史”是一门交叉性比较大的学科,文史哲都包括于其间,尤其是古代教育思维史与古代哲学史的相关最为严密。许多教育家本身就是哲学家,其教育思维多有着稠密的哲学根底。但处在大一阶段的学生,这方面的常识还很短缺,认知结构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浅显易懂,尽或许使用学生了解的现实或出题与新常识树立联络。如在教育北宋理学家人性论时要涉及到“理一分殊”这个出题,假如教师用释教言语“月印万川”或现代哲学言语“客观国际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向学生解说,学生或许会感到特别笼统难明,但当借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样每个学生都懂的格言阐明时,学生顿时会很轻松地了解它的意义。

二、分组教育的战略

有用教育应该满意学生的特性化开展需求。分组教育是依据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志趣,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教育中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它是在一致课堂教育的根底上,对症下药。假如教师单独断定一个方针,不考虑学生本身的需求,让一切的学生都到达,并以此点评他们,这对学生的特性开展是晦气的。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挑选该专业学习的动机是不同的。有的是出于对专业本身的爱好爱好,有的是报考其他专业未能如愿调剂而来,学习教育学实是“不得已”的挑选。他们的学习根底也不同,有的在中学时期就打下了必定的文史哲根底,而有的学习根底则较弱。这种差异性为采纳分组教育供给了或许。

“我国教育史”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根底课,课程内容巨大,理论性和思辨性都比较强。在教育中,教师无妨选用分组战略。首要,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要提出一个根本的教育要求。这一要求不是高不行及,而是一切学生经过必定尽力能够到达。其次,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在一致课堂教育外经过分组教育或个别教育完结分层方针。如可分为:研讨组,该组学生对课程有特别的研讨趣味;爱好组,该组学生对课程有必定的爱好,想学好这门课程,但只限于“知之”,没有太多的研讨潜力;一般组,该组学生对课程爱好较小,不想或不能学太多的常识,只求到达最根本的教育方针。当然,这种分组不是肯定的,也不需求考虑试验研讨那种严厉的途径。分组以学生自己志愿为主,意图是“因其性之所近而效果之”,“小以成小,大以成大”,使教育充溢特性。

三、接驳教育的战略

接驳本是衔接的意思。这儿的所谓接驳是指相关学科常识的接驳,也就是教师在教育中要留意相关学科常识的有机联络。这是进步课堂教育有用性的战略之一。

“我国教育史”的教育要特别留意与“外国教育史”的接驳。在教育中,依据接驳的方法不同,它可分为前史空间的接驳、前史时刻的接驳以及具体问题的接驳。“前史时刻的接驳,是指在教育中将某一前史时期的我国教育史置于同一前史时期外国教育史的布景之下,比较二者的异同,以寻觅我国教育史的特异之点。前史空间的接驳,就是留意国别教育史的教育接驳问题,如我国与西方教育史的接驳,我国同东亚文化圈教育史的接驳等。具体问题的接驳,是我国教育史的某一主题同外国教育史的相应主题进行接驳。”[4]这儿以具体问题的接驳为例阐明之。如在讲到我国古代教育与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时,会讲到教育的宗教性。这儿需求将中西教育史常识接驳起来才干讲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历来都是政治的一部分。《礼记·王制》说:“皇帝命之教,然后为学。”《学记》也清晰指出:“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我国古代政治是伦理化的,教育的效果在于“化民成俗”,教育同王权政治不行分。汉今后,佛道渐兴,三教并存。但在我国,宗教一直没有凌驾于王权之上。相反,王权却能依据政治的需求和本身的偏好灵敏地处理三教之间的联系。宗教依附于王权,是王权的“佐治之具”。这决议了教育的尘俗性,宗教教育也是尘俗化的。在古代西方,自基督教发生以来,它就同尘俗政权处于敌对之中。效果,宗教逾越了尘俗,尘俗政权只要得到宗教的供认才干取得合法性的存在,并终究构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方式。这决议了教育要依从于宗教,教育具有宗教性。

四、团队教育的战略

在本科课堂教育中,依据任教课程的特色,能够选用团队教育的战略。团队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的安排办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安排中日渐盛行,被认为是对企业传统科层准则的一种革新,并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办理发生影响。团队是安排中的一种特别的作业团体。依据安排学家的界说,“团队是指某种心理团体,其成员共享一个一起的方针并经过团体活动去寻求方针的完结”[5]。它在团体方针、协同效应、成员职责与技术方面显着差异于一般的作业团体[6]。在一般团体中,团体成员间的协同效应是中性的,有时乃至是消沉的,常常会呈现社会惰化、社会搅扰等不良的彼此效果;着重个别职责,因此团体的绩效等于个别绩效的简略相加;成员的技术是随机的。但对作业团队来说,它更着重团体绩效;成员间的彼此效果总是活跃的;着重个别职责与一起职责;成员技术互补。此外,在鼓励与进步职工活跃性方面,团队也优于一般的作业团体。正因如此,团队绩效一般优于一般团体的绩效。教育团队不同于教研室等传统的底层教育安排。“它是以教书育人为一起的前景方针,为完结某个教育方针而清晰分工协作,彼此承当职责的少量常识技术互补的个别所组成的团队。”[7]

“我国教育史”这门课程非常合适选用团队教育的方式,由于该门课程的系统冗杂,有教育通史、断代教育史,有教育思维史、教育准则史,有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和共和国教育史。假如这些都由一位教师来教育,虽然在方式上能够完结教育使命,但要把它讲好、讲透,仍是比较困难的。假如选用团队教育,依据团队教师的优长,每位教师各展所长,一起又能在教育中就有关问题彼此沟通、研讨,教育功率将会大大进步。

参考文献:

[1][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公民教育出版社,2001:223、319.

[3]陈琦,刘儒德.今世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47.

[4]常国良.关于中外教育史教育接驳问题的若干考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讨与评价,2011,(8).

[5][英]戴维·布坎南.安排行为学(第5版)[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5:389.

[6][美]斯蒂芬·罗宾斯.安排行为学(第10版)[M].北京:我国公民大学出版社,2005:285.

[7]刘宝存.建造高水平教育团队,促进本科教育质量进步[J].我国高等教育,2007,(5).

收稿日期:2013-10-08

作者简介:姜彩丽(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讨院助理研讨员,首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讨。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育革新工程“高校本科课堂教育有用性进步战略研讨”(2012B07);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育革新工程“‘本科教育工程视域下高校文科优异教育团队建造研讨”(2012B05);2012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高校教育学专业立异创业教育课程系统构建与施行”(GBC1212068)效果之一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