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英语第三版常识结构 互文性结构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点击:0时间:2018-12-07 00:25:39

杨丹

摘    要:互文性所包含的辩证、多维的剖析视角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中急需的思维办法。在互文性结构下,将英美文明和中华文明融入大学英语教育进程中,有助于调集学生学习英语的活跃性,使学生客观地对待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防止学生盲目地崇洋媚外,战胜学生在跨文明外交中的“我国文明失语”现象,为世界了解我国建立教育渠道。

关键词:互文性;跨文明;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14-02

“互文性”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创始的概念,意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对前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理论以辩证、多维的视角提醒了文本之间的遍及联络,为文学批评注入了生机。大学英语教育的进程也恰似一个互文本,其内容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言语常识教育,还应该包含与言语相关的文明教育。关于这些元素的有用重组和合理构建,将有助于构成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改动现在英语教育枯燥乏味的常态,使学生活跃参加到英语的教育活动中,进步英语的语用才干。

一、互文性结构下展开跨文明教育的优势

毋庸置疑,言语和文明在展开进程中彼此依托,密不可分,文明是言语的内容,言语是文明的载体,言语学习的最简略初衷是为了交流,而言语的交流归根到底是文明的互通,因而,文明的交流必定是一个互动的进程,它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而是双向的信息交流,它既包含对异国文明的吸收接收,又包含对本国文明的输出传达,是一个文明交融的进程[1]。因而,在互文性结构下展开跨文明英语教育可以使学生逐步领会言语与文明的内在联络,多元立体地了解中西文明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本源,用批判性思维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防止盲目地崇洋媚外,激起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深入了解现在的我国国情,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在跨文明外交中建立自傲的文明身份,尊重并宏扬中华文明,成为具有世界视界的中华文明的倡议者和传达者,向世界传递更多的我国好声响。

二、按捺学生跨文明才干的现有要素

教育部高级教育司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育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育在高级教育中的效果不容忽视。活跃的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在外语教育理论的辅导下,凭借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法,使学生体系地把握英言语语常识,具有英语运用技术和跨文明外交的才干。一起,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才干,使其归纳文明素质得到不断进步,以满意我国社会展开和世界交流的需求。”可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坏处却约束了学生跨文明外交才干的培育。首要,因为英语教材中触及我国文明的内容微乎其微,有关我国文明的英文表达更是屈指可数,致使学生在与英美友人进行交流和交流的时分,即便牢固地把握了语法结构,而且怀有运用英语传达我国文明的激烈希望,可是因为英语词汇的匮乏,论题的挑选简直仅局限于西方文明风俗方面,而关于众多如海、博学多才的中华传统以及中西方价值观和崇奉等论题却望而生畏[2]。此外,英语教师虽然现已开端注重文明教育,可是文明资料的挑选还大多停留在英美文明的导入层面,而忽视我国文明的浸透,这种英美文明与我国文明比重的长时间失衡,致使学生对我国文明缺少热心,对西方的风俗却耳熟能详[3]。“我国文明失语”的现象严峻阻止了学生跨文明外交才干的培育和我国文明软实力的进步。

三、互文性结构下的英语教育

(一)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国民经济的昌盛展开和归纳国力的日益进步,使全球的目光都聚集于我国,我国的曩昔、现在和将来都备受瞩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敏捷强大,更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有神韵和风情。而今日的每一位大学生未来都可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宣扬者,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在导入与教育内容相关的英美文明的一起,还应互文性地浸透我国文明元素[4],培育学生用英语表达我国文明的才干,以便使学生在英美文明和我国文明之间构成互文性映射,愈加理性地对待我国文明与英美文明的异同,真实完结言语与文明的有机结合,为跨文明外交才干的培育储藏能量,使其在跨文明外交中可以铲除妨碍,活跃化解文明误解,凭借文明的力气让世界了解我国。将中华文明融入英语教育不仅是外交的需求,更是年代的需求。

(二)教师素质的不断进步

高级教育是优异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维文明立异的重要源泉,关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可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其文明的强力传达,造成了国内对英语教育的遍及和对传统文明教育的忽视,许多大学生也深受影响,发生了民族文明虚无心思,西方“后殖民化”的影响正蚕食着咱们的精力枢纽,腐蚀着咱们的文明柱石,终将要挟到国家的安全,冲击政治、经济和文明的利益。假如失去了本身应有的文明柱石,在跨文明外交中必将处于被迫的地步,只能用英语来交流西方文明,而无法传承中华文明。因而,英语教师不仅是言语常识的教授者,更是人类文明的传达者,不光要有厚实的专业根底,更应具有正确的文明知道和精深的文明教育才干,以防止学生对本民族文明的嗤之以鼻。

就文明知道而言,英语教师应该注重思维厚重、内蕴丰厚的国学,深入知道到文明既可以凝集一个国家民族的力气,使公民具有民族认同感和自傲心,又可以协助一个国家赢得世界尊重,在世界舞台上发生更大的影响力。因而,在教育中科学合理地融入我国元素,运用大学英语教育的渠道,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英文表达办法,可以充分英语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进步其人文素质,使英语课成为展示言语和文明魅力的舞台,为学生跨文明外交才干的培育供给教育渠道。在承继和宏扬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中美文明的差异及差异发生的本源,协助学生调整文明情绪,建立激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学习言语常识的一起,取得思维道德的洗礼和审美情味的进步,这将是对“教书育人”的最佳诠释,更是饯别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此外,教师还应具有文明教育才干,这种才干首要体现在教师本身的文明底蕴和传达文明的办法两个方面,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进程中的文明观念。首要,跨文明英语教育触及的文明领域必定是一应俱全的,因而,教师只要广泛涉猎中西方的文明精华、科技展开趋势及最新效果,而且互文性地构建起中西文明的常识结构,才干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学生特色,对所触及的中西方文明常识进行体系的比照和解说,使英语学习兴趣化。其次,教师需求清晰文明导入的准则。(1)内容有用,即:本乡文明的教育内容应尽可能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相关,满意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外交的需求,真实进步学生的英语语用才干。(2)难度递进,即英语教育中的文明教育应按部就班,不断激起学生的爱国热心和民族自豪感。(3)办法恰当,即以灵活多样的教育办法导入我国文明,显示中华文明的博学多才。因而,了解我国传统文明、研磨文明的精华、立异文明的内在、饯别文明的价值,是今世教育的己任。

以《新视界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三册中的第四单元《美国的五大文明标志》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的状况,设置下列难度由浅入深的三个活动,一起,三个活动的分数也应由少到多,经过使命型和协作型教育办法,使学生自主挑选感爱好的活动,并依据学生完结使命的状况予以辅导和点评,并将此次参加式教育的成果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以此,调集学生学习英语的活跃性,引导其知道到中美文明的差异以及产差异发生的本源,不断进步学生的英语语用才干和跨文明外交的水平。

活动 1: 在课文中,自主挑选一个美国文明标志,而且举出一个与之类似的我国文明标志,仅要求学生可以熟练地把握两个文明标志的英语表达办法。

活动 2: 在完结活动1的根底上,可以凭借PPT或讲演等方法,对自主挑选的两个中美文明标志的发生、展开和影响等方面加以简略介绍。

活动 3: 在完结活动1的根底上,可以凭借话剧、小品或虚拟的外交情境,经过角色扮演自若地介绍自主挑选的两个中美文明标志。

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有助于调集学生自主学习的活跃性,引导其自动探寻我国文明的英文表达,深入了解中美文明的内在,拓宽文明视界,而且使其知道到文明差异发生的本源在于:儒学影响下的中华文明散发着内敛、沉稳、彬彬有礼的神韵,我国一直秉承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而美国的西进运动却孕育出一个寻求愿望和张扬特性的种族,作为一个年青的移民国家,美国只要倡议“民主”、“相等”、“自在”等思维,才干激起国人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5]。此外,在这一进程中,英语教师的中西方文明常识储藏也得到了稳固和进步。

总归,大学英语教师在夯实英语专业常识的根底上,还需求堆集国学经典,增强传承中华文明的知道,在教育中,以互文性的视角统筹言语教育与文明传达,以活跃理性的教育情绪和切实有用的文明导入战略,将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有机结合,警觉英美文明的殖民倾向,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进程中,愈加深入地知道当时的我国国情,建立文明相等知道,全面促进大学英教育质量的进步,为祖国培育具有爱国主义情趣和跨文明外交才干的复合型人才,在跨文明外交中战胜“我国文明失语”现象,一直保持自负、自强,不自暴自弃,怀着对本民族传统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世界舞台上争夺更多的话语权,扩展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促进我国优异文明的对外传达,发明中华民族愈加夸姣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从丛.“我国文明失语”:我国英语教育的缺点[N].光亮

日报,2000-10-19.

[2]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育“我国文明失语”现状

[J].我国外语,2009,(32).

[3]武继红.ELF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言语情绪研讨[J].

外语教育,2014,(35).

[4]李培隆.大学英语教育中导入我国文明的研讨[J].教育

与工作,2012,(17).

[5]蔡翠红,倪世雄.“美国研讨”或“对美国的研讨”——试

析中外美国研讨领域的不对称性[J].社会科学,2005,(9).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