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维品德教育实效性探究 怎么增强思维品德课的实效性

点击:0时间:2018-12-03 18:54:32

李治国

小学《道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首要课程,它以情绪、情感和行为的改动为首要方针。闻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常识的取得是一个自动的进程,学習者不应是信息的被迫承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进程的自动参加者。思维道德课教育,是否真实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加教育进程的程度。在教育中教师纵情为学生安排充沛、丰厚的活动,给予充沛表现的机遇,不断引发学生的主体知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动参加教育进程,让他们在自主探求、自主发现、自行判别、一起点评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快道德知道的内化,促进杰出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构成。

一、人物扮演 引发共识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育表现活动化”等观念。在思维道德课中,一篇故事完好、情节生动、表象明显的课文,能够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表演整个故工作节。经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讲义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维内在。这是一种以社会经历为根底而规划出的教育方法。它使学生如感同身受,增强社会中的人物知道,引发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能够让学生以模仿的百货商店为布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两边都企图压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知道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差异、距离,加上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学生的道德知道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举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师教《爸爸妈妈的心爱》一课时,能够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来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方法,进行亲自领会,学生有如感同身受之感,充沛领会到爸爸妈妈之爱的伟大和忘我,殷切地感触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然后使学生孝敬爸爸妈妈、敬重老一辈的主意情不自禁。

二、安排争辩 深化懂事

学生的道德知道不能只是局限于讲义,有时有必要经过活动来拓宽知道,深化懂事,而展开讲堂争辩,是到达这一意图的最有用办法。中央电视台从前现场直播“世界大专争辩会”,招引了很多的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引经据典、针锋相对,向广大观众展现了灵敏的思维、超凡的谈锋。在思维道德课教育中,教师经过创设道德认知抵触或捉住学生认知抵触,让学生选用争辩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积极思考,自动探求,在争辩中深化懂事,进步道德判别才能和道德行为才能。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育进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抵触,为学生营建有利于展开讲堂争辩的环境。例如教育《心中的110》一课时,教师凭借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答复,而是让赞同小红走的同学坐到左面,不赞同的同学坐到右边,座位调整后使讲堂成为了争辩会场,在对抗争辩中,使学生得到启示,了解日子中许许多多看似往常的工作也或许暗藏着风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然后进步了学生的道德思辩才能和认知水平。

三、展开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育应注重讲堂懂事,课外导行。在思维道德课教育中,除了课内教育,校内练习,还要有知道地捉住各种教育机遇,安排学生自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然后取得丰厚的感性知道,有利于知行一致,构成道德点评的才能,促进道德素质的进步。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希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注重智力的开发,疏忽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重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作无感谢之情,觉得一切都是天然的、应该的,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依然故我的行为习惯和心思倾向。在教育《我的劳作感触》一课时,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重视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勤劳地劳作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咱们效劳着;一方面让学生去参加量力而行的劳作,有知道地去测验不同的工作岗位,去领会劳作的进程,感触劳作的艰苦,激起对劳作的酷爱之情和对劳作者的了解与尊重,一起在劳作实践进程中培育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才能,引发学生的立异知道。

再如教师教《请到我的家园来》后安排了课外的活动,安排学生观赏家园的大街、工厂、名胜古迹。经过观赏,使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家园所发作的巨大变化,激起了对家园、对党和祖国的酷爱之情,激起了为建造家园和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闻名教育家陶行知着重“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维道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表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然后知行一致。

四、换位领会 内化知道

换位领会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识的一种情感领会。在思维道德课教育中采纳换位领会方法,以促进有如亲自感触的领会,增强学生对道德常识的了解,激起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知道。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育时教师首要引导学生回想日子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想:假设这些劳作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情绪会怎样?假设自己是这些劳作者,会有怎样的感触?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待劳作者的情绪,倡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图自己爽快,更要爱惜他人的劳作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承受道德常识,进一步辅导行为实践。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时,有这样一则故事:王辉的爸爸妈妈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来抚育。他的同班同学知道此过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有妈的孩子。教育时,教师让学生来换位领会王辉的心境,即规划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领会:假如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样想?同学们设身处地,真实感触到离婚子女现已够痛苦了,得不到他人怜惜,反而讪笑、捉弄,这样使他愈加伤心。有了这样的情感领会,同学们就会自觉地去怜惜和协助身边的离婚子女。这样的换位领会,无疑对进步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道德的构成和社会性的开展,是在各种活动中经过本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教师经过创设敞开、灵敏、直观、丰厚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很多动口、动脑、着手的机遇,使讲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知道,又进步了主体参加才能,然后增强了思维道德课的实效性。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